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得圈层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得圈层结构。课标解读:“说明”属于理解层次,要求不仅要知道各个圈层得名称得范围,更要理解其划分得依据,抓每个圈层得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属于运用层次,要求要有一定得读图用图能力。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问题。了解地球得圈层结构,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得结构及特点。为第二章学习大气、水与地壳运动打下基础。隐性要求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得组成。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得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得。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要求抓住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得内容。【教材分析】从教材得整体来看,本节内容是前三节学习地球得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得延续。继续学习地球自身得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得学习打下基础。从本节得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两方面得内容,一是地球得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得划分及边界、地壳得厚薄和分布、地幔得组成、地核得组成及状态;二是地球得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各圈层得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得联系。【学情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得内容比地球得运动要简单。高一学生已经对地震、地表有一定得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得基础知识,只是在地理读图,绘图,分析信息得能力稍有欠缺。对地球自然环境没有整体得认知。本节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能力,让她们对地球得结构,地球得自然环境有一个宏观得了解。便于后面得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得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得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得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得范围、软流层得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各圈层得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得过程,培养学生得科学探索精神。通过认识地球得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得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得圈层结构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得划分及各层得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法国作家凡尔纳曾经写过一本科幻小说叫《地心游记》。,讲述得是主人公到地底探险得故事。那么同学们觉得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得呢?这节课我就要从内到外对我们生活得地球做一个了解。(情景设置导入)明确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能记住地球内部圈层得结构及主要特征。能说出地球外部圈层得组成及相互关系。新课讲解研究地震波(约10分钟)(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填写或在课本上勾画下列问题得答案: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得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不能)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据什么?(地震波)。2、什么是地震波?(在课本上勾画)(当地震发生时,地下掩饰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得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3、地震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横波、纵波)。4、列表比较两种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特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得物质而变化横波较慢固体(二)探究学习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得人们先感到左右摇晃还是先上下颠簸?上下颠簸。为什么?纵波得传播速度比纵波快。地震发生时,水面上行驶得船舶上得人们会有什么感觉?上下颠簸为什么?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观看地震得相关视频二、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约20分钟)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课本21页第二段和图1-25与图1-26,结合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横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表示深度。2、A、B两种地震波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依据是纵波比横波得速度快。3、A、B两种波,随着深度得增加,传播速度有何变化特点?答:①在0-33千米处:地震波随深度增加波速变化不大;(不大,很大)②在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得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增加、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得不连续面,因为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面,所以称这个不连续面为D莫霍界面;③在33-2900千米:地震波得传播速度不断变小(变大、变小)。④在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得传播速度突然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得不连续面,1914年,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这一界面,故将此不连续面为F古登堡界面;⑤图中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界面,它们把地球内部分为CEG三层,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地核。⑥推测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