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报名人数增加考研热绷紧谁的神经?报名人数增加考研热绷紧谁的神经?2005全国考研报名刚刚尘埃落定,近170万的网上报名人数已接近2004年考生的一倍。考研热的背后,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与社会的求知欲相比,现有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滞后。精英人才的培养,必然建筑于最优良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承受着社会前所未有的期待,研究生教育正在面临考验。“考研村”里的期待11月15日,初冬的一场雨稀稀拉拉的洒在歌乐山下,位于四川外语学院背后的覃家岗镇红炉厂的石板路上,偶尔穿过三五个行色匆匆学生模样的人。每一座房屋前贴着统一的“房屋租赁户”标牌,各式各样的“招租”广告随处可见。整个村落有百多户人家,每户人家一般都有五六间出租房,有的甚至多达二十间。经过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的楼梯和走廊,在逼仄的几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记者发现,里面只摆放着一张空床和桌子。见到记者,房东的脸立即绽放成了一朵花:“100元一个月,再不租一会儿就没了,这段时间紧俏得很。”这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考研村”:生活环境较差,但租房者一般学历都较高,每年都有很大一批立志考研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徐老师是赶来考研的考生之一。这个曾经辗转于湖南、广东各中学的教师,在毕业的第八个年头赶往重庆,住进了“考研村”,终于选择了考研。旁边一位姓王的考生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考研的目的:想改变目前的生活。他紧锁着眉头告诉记者,从纯功利的色彩来看,当权力、票子、知识一样都没有时,那种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这位27岁的王姓考生,说到学费有些难过,“如果今年只考上自费,每年的学费就是10000元,那对我来说简直是要命。所以现在只能进不能退,已经被逼上悬崖了。”听到以后可能会取消研究生公费的消息后,这位姓黄的.考生刚喝进去的水差点吐了出来,两眼瞪着记者,半天才回过神来,缓缓的说:“不管是取消也罢,不取消也罢,我都得考;考上后不管是公费也罢,是自费也罢,我都得读。”在这座共有7间出租房的楼房里,就有4个来自各地的考研生,他们之间年龄相差最大的有十多岁,“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他们早已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得知,200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70万,比去年报名人数增加近80万人,而今年全国招生规模并不会有太大的增加,这些数据在离考研越来越近的日子里,成为他们有时整夜失眠的原因。而对未来研究生生活的憧憬和要求,他们很简单,用徐老师的话说,有个拥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有位当遇到问题时能请教的导师,有个相对安静纯净的学习环境就够了。据了解,像此类的考研村正如星星之火般在高校附近燎原。每逢考研时节,高校附近形成的考研部落总会让当地的居民兴奋上好一阵子。“我考了15年”经过15年研究生考试终于如愿以偿的湖南人覃玉(化名)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在去年接到通知书来重庆某高校就读以前,曾在日记本上狠狠的写下这样一行字:“但愿从此结束打工生涯!”当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那是老覃记忆中最快乐的一天。那一天他想起了很多,“为了生存我什么都做过。”摆地摊、做销售、教书……他曾在一个实验办公室打过一段临时工,晴天骑着单车,雨天便穿着套鞋打把伞四处跑,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经过近一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后,老覃说:“以后就业还是挺难的,说不定还会去打工。”2004年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达到280万,而当老覃研究生毕业时,这一数据将会进一步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留在高校教书成了一些研究生的梦想。而有的导师也在课堂上为自己的学生分析形势: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很大程度上为你们留校提供了机会。虽然如此,老覃还是总爱对身旁将要考研的师弟师妹们说:“你们一定要考研。”他的理由是:“这是一个人骑人的社会,要想出人头地,要被别人少欺负一点,你就必须比别人狠一点,你不是研究生,别人就可以欺负你,你如果是研究生,你就可以压倒一切!”虽然至今研究生的身份没让老覃“压倒一切”,甚至他还在每日为了生存和每年7000元的学费而发愁,但还是令他扬眉吐气了不少:考研让他有了出远门的机会,而且有了回家乡做报告的机会,甚至有了上电视的机会。在今年5月,当他站在家乡的小学校那窄窄的讲台上,像舆论领袖般对着一群孩子做报告时,底下一大群仰视的目光让他觉得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要不被人欺负,你们早点觉醒吧!”他认为,有知识还是不一样,至少有了更多底气。“应该说平台还是不一样的,至少会换个环境,比如你以前的单位,研究生毕业后你一般不会选择再回去啊。”一个姓李的研一学生充满希望地说。他深信,尽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可程度还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以后满大街都是研究生,而你仅仅是个本科生,不是会比别人差一截吗?教育资源滞后扩招速度有人用“变化太快了,高校还有些措手不及”来形容研究生增长和高校基本设施的关系。“以前的研究生好比人工制作,现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