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精编.docx
上传人:fu****级甜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精编.docx

《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要“我”去看花,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识作者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期患病,但他一直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怀念。2.明背景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此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他终生,所以作者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3.理脉络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预设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段):“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第二部分(第3—6段):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设计意图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听读中受到感染,引发思考;通过梳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三、朗读悟情1.指导朗读(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好好儿活”)课件出示: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3)方法指导。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