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构建论文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构建论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设备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素质教育来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一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办学单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气魄;二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没有充分研究和实施,大多表现为简单模仿或敷衍了之,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综合教育体系,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工学不协调,没有做到理实合一;三是忽视创新素质教育培养,缺少创新素质的教育方法,没有建立起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四是人文教育有待继续加强,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削减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新的形势下,为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更加突出的作用,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从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构建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1]。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专业素质教育,其二是创新素质教育,其三是人文素质教育[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专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目前,高职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陈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理论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错误性倾向:一是对于办学理念,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展和教育方法上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做法,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仿制版;二是过分追求“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的升学率,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上将本科录取率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指标,在教学活动中以考本为中心进行导向性教学,抛开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客观要求;三是不少高职院校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不安心脚踏实地办好高职教育,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尽快提高学校规格层次,如何尽早升为本科的事务上[3]。显然,以上三种倾向都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出现了偏颇,究其原因还是高职院校主要领导的认识水平以及利益导向所决定的。由于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必然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纠正高职教育定位的偏颇,这对于我国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以及健康稳定持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未真正发挥潜力。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是“教学+服务”型,其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岗位的目的。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教学场所开展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当前,工学结合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可并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这种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工学交替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获得适应专业岗位、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进行相互交流联系的渠道和建立良好机制,改进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达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以上优点,而且也被普遍认可,但在很多院校实际执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职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仿制版”。比如,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教师专业实践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与本科教学相同的课程和教材,课程体系编制缺少专业调研,缺乏实践来源,教材选择上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进行考虑,即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