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森林****来了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段)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教师:张安平审题教师:单凌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龙城”还是“卢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3分)()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D、“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C、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D、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