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药学基础经络经络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与络的关系1.经脉正经,有十二条,称十二经脉,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经脉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包括督、任、冲、带、阴蹻(跷)、阳蹻(跷)、阴维、阳维脉。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别道奇行”,具有统率、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经脉经别,亦有十二条,称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正经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2.络脉按形状、大小、深浅等不同,分为别络,是络脉中较大的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别络、躯干后的督脉别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合成十五别络。再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溢奇邪”“通营卫”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3.连属组织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称为十二经筋。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也称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循行一、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命名原则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2.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指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环(无名)指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小指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大趾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小趾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鼻翼旁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头为诸阳之会”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脏交接心中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胸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肺中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头面部位的分布规律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头后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躯干部位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行于腹、胸;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循行于腹、胸的经脉从前正中线,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手足三阴、三阳,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五、十二经脉的循行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经手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胸痛。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主治】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5.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7.本穴为全身镇痛镇静要穴之一,常用于针刺麻醉。【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刺。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功效】散风清热,通利鼻窍。【主治】1.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鼻息肉。2.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