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潘玉良笔下的女性形象作者:燕家琪来源:《美术界》2012年第9期潘玉良是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的女画家。她旅居法国四十多年,一生在艺术道路中不断探索,坚持“合中西画于一冶”,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元素,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由于早年所遭受的歧视与不公使她自卑,她想挣脱这种束缚,得到社会的认可;二是锲而不舍的追求个性的艺术风格。她一生强调个性,争取自由,渴望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但同时又追求着男性权威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她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寻求自我,不断地进行艺术创作。潘玉良一生的创作,涉足多种美术形式,本文主要从潘玉良笔下的女性形象探讨潘玉良的绘画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她塑造的大量女人体画及晚年创作的扇舞系列都体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她以女性视角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她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一、女人体——是作者对自身及周围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体现女性意识的启蒙,是内心渴望解放和自由的载体潘玉良画作中最多的当数女性身体了,从她初学的习作到晚年画风成熟的作品,始终展现着她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及女性身体曲线的热衷。她的画作用色强烈而丰富、画面绚烂而沉静。在早期的绘画中她借鉴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如作品《春之歌》,以极为典雅的色调勾勒出一个梦幻般国度,整个画面,在紫气萦绕的远山间,鲜花烂漫,湖水清澈,倒映着远处的山峦和岸边的垂柳,呈现一片生机的春景。画者着色明媚柔丽,用笔生动,轻松自如地表达了美的意境。画中的几位女性,体态舒展,表情怡然、轻松,呈现出超脱封建束缚的情愫,使身心得到了解放。反映了作者深刻体会到当时女性同胞们生存的现状及渴望自由的生活。20世纪30至40年代,潘玉良在欧洲努力学习西方绘画的风格技巧,是她对艺术不断地探索阶段,她潜心研究各画派的用色方法,极高的色彩感知力和后天的勤奋使她很快在绘画色彩上有出奇的表现。1946年的油画《窗前女人体》是潘玉良融会了后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现代流派风格的作品,与1944年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用色更为奔放热情,色调艳丽、对比鲜明,表现力极强,充满着生命感。体现了作者内心渴望身心肆意舒展以及得到自由的愿望。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潘玉良创作了大量以女人体为主题的中国彩墨画。她的彩墨人体作品,第一次把东方人体美所包含的神韵展示出来。女人体的柔美、丰腴、曼妙、娇羞等这些词所涵盖的精神内容在潘玉良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她的多数人体画中,人物表情自然,若有所思,似有淡淡忧伤,这种若隐若现的忧伤,更增加了画面的氛围。但她们这种外在的美与她们的心绪不相符,笔者认为这来自于画者内心世界的表述,从现实的角度看,她年幼丧亲、婚姻多舛、甚至贞操的缺失这一切的遭遇毁了潘玉良,使她承受了非人的精神、肉体折磨,促使她一次次逃离现实;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因素又成就了潘玉良,使她得以以艺术的方式来反馈这些。对曾有过青楼生涯的潘玉良来说,人体是体现对自身命运关注的载体,她对人体的认识也许更多的来自对自身认同和价值肯定的渴望,反映了她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她理想所构筑起来的内心幻想,不是现实的写实,这毫无掩饰的表现了她对唯美的偏执和对世俗生活的感应,说明她不满足于男性审美经验。她的女性人体大都表现得秀美灵逸又坚实饱满,毫无男画家笔下柔媚低俗之气,充满了健康的生命气息,是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二、扇舞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提炼出女性特有的符号,表达她对传统女性美的认同,是她对女性意识更高层的认识潘玉良在老年时画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民间妇女形象。比如《面具扇舞》(彩墨)1953《,花鼓灯枣袖舞》《双人扇舞》(油画《)双人扇舞》(彩墨)等。这些作品描绘了身穿清末传统民间服饰的女子在舞蹈或玩乐时憨态可掬、淳朴可爱的情景。画中人物形象概括夸张,两人相对起舞,相互呼应,画面趋向圆形,似中国的太极图,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这是她晚年努力寻求民族认同感的表现,也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潘玉良画这些画的时候,已寄居法国多年。早年在国内所受的文化熏陶在这时不但没有弱化她的西画艺术,反而给她注入了鲜明的东方养料,这是她对东方艺术的回归。她的根在中国,中国民间女子形象、中国传统女子服装、扇子、花巾、花坐垫等元素从她早年的记忆中被激活了,这些女性特有的装饰品,标志她对传统女性美的认同。通过这些符号,潘玉良强调女性特有的美,这是她在艺术探究中提炼出的区别于男性视角的新的绘画符号。这不仅是潘玉良追求个性风格的升华;也是她对女性意识更高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