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docx

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1一、綦江区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綦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推动綦江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有序推进。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永城吹打;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含国家级1项):石壕杨戏、横山昆词、东溪腐乳酿造技艺、三角吹打、綦江农民版画、綦江民歌、东溪故事、川剧等;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0项(含市级以上14项):苗族服饰、鸡公嘴庙会、龙灯扎制技艺、中坝泡菜等,涉及全区20个街镇,涵盖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个类别中的四个类别8大项。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含国家级1人,去世3人)。区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批60人(含市级14人,去世4人)。(一)非遗保护措施逐步规范从2005年国家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綦江区由原来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转变为非遗保护工作。设立非遗保护中心,挂靠在文化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没有独立编制,由文化馆业务干部兼任,主要负责全区非遗工作的规划,区级以上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管理,非遗理论研究,非遗宣传及展示活动组织实施等工作。2011年,成立了以时任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新闻传媒中心、县发改委、县教委等11个部门组成的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非遗工作重要事宜的决策和协调。为认真贯彻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2012年出台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綦江区积极采取措施,先后制定了《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办法》《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使綦江区非遗工作不断规范。(二)非遗普查挖掘整理工作有序推进开展全区普查,摸清非遗家底。截止目前,全区组织了局部片区的普查三次,2009年开展全覆盖普查一次,完成线索13类750条,重点调查了122个项目,完成《永城吹打》《石壕杨戏》《綦江民歌》《东溪腐乳酿造技艺》等15个专题片。重点围绕永城吹打、綦江民歌、石壕杨戏等进行了专项田野调查和抢救,举办永城吹打、綦江民歌研讨会,编辑出版90万字《永城吹打乐》(中国文联出版社、第七届重庆艺术奖)、40万字《第二批重庆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集成·永城吹打卷》(团结出版社),完成《綦江民间歌曲集》《綦江历代文学作品选》通稿。完成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不断打造非遗精品。2017年永城吹打入选文化部第二届中华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綦江民歌《挨到起》荣获第十二届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金奖;版画《龙舞人欢》、民间吹打《幸福生艺活安登逸》、四川评书《秦良玉》荣获市级以上奖励和称号。(三)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初具规模开展“首届巴渝吹打乐中青年人才培训班”等区级以上传承人群培训班,历年受益骨干2000人次;推荐近50人次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各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传艺授徒活动,带出徒弟100余人次。在近30个学校开展传承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在传承基地通过课程和师带徒等方式培训学员2000人次以上。成功申报重庆市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6所,重庆市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所。公布綦江区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8所,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所。(四)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初见成效綦江区非遗项目先后参加首届中国(重庆)非遗博览会开幕式、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重庆主会场活动、渝东南文化馆联盟非遗展演、第四届、第五届巴渝民间艺术节展演、2017中国重庆大足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国半决赛颁奖典礼等市级以上50场次活动。组织20多个项目集中亮相全市以以上历届非遗博览会、文博会。强化宣传推广,提高非遗影响力。完成总投资315万元永城吹打演艺排练厅建设,分别在綦江农民版画院、綦江文化馆、綦江博物馆等场馆设立非遗展览厅,供游人、市民学习和鉴赏。利用区级及以上媒体开展“文化遗产日,我们共同守护綦江非遗”系列报道,系统普及綦江非遗知识。支持非遗闯市场,非遗产业已初具雏形。老四川牛肉干、“饭遭殃”调味品、东溪腐乳、萝卜爪、北渡鱼等产业发力,每年产值10亿元以上;綦江农民版画、永城吹打分别荣获人社部全国第二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总决赛企业组、团队组二等奖。木雕、陶艺、漆艺、竹编等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不断提高生产技艺,市场前景广阔。石壕苗族歌舞等项目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