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3篇2024.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3篇2024.pdf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3篇2024.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2.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3.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中,读是第一要义。朗读的训练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小学生对于文言文朗读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因此需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解决停顿的混淆点、易错点,指导学生通过尝试读,分辨读,读通读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默读明意,体会文言意思出示注释的图样,同学们看,课文的右侧有注释,这可是阅读文言文的小帮手哦。请大家对照注释自己再读一读文章,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自己读懂文言文。有读不懂的圈画出来,等会我们交流。预设:“为设果”“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三句难懂,前两句指导孩子补充文中缺失成分理解意思,第三句抓住“未闻”“家禽”两个关键词理解意思。出示与课文五句话匹配的五张,排列顺序错乱的,请孩子给排序,并说明原因,让孩子尝试自主翻译文言内容。我们不仅排好了顺序,还读懂了这则文言文,谁能给我们连起来讲一讲这个小故事。【设计意图:文言的阅读与所有的文本阅读一样,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对于这个小故事的理解,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补充缺失的成分来意会,多角度理解,同时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让其为图画配上文言文字,学生在看图、读图、选图的任务驱动下,自然兴奋地完成了翻译任务,浑然不知其为训练,在无形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养。】品读对话,体悟文言深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杨氏之子,他的最大特点是聪慧,他的聪慧主要表现在这段对话中。(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三读对话,品味聪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看看能不能发现杨氏之子聪慧在何处。(1)一读,读出听得明白,答得巧妙师生分配角色读对话,提醒孩子关注老师怎么读,你得做相应回应。读孔君平,生读杨氏之子,师边读边加上动作以及疑惑神态,生模仿加动作读书,激发对话兴趣。再读,师语气变化,突出“君”“果”二字,生对应,强调“夫子家禽”。师假装委屈,我孔君平说的对吗?我官至廷尉,掌管天下刑狱,相当于全国司法部长,不一般是身份,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有错吗?你为什么不承认还拼命说孔雀?难道我有没有言外之意?学生积极告诉“我”,你用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所以杨氏之子用孔雀来回答的拓展说话,原来如此,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是黄俊平呢?柳君平呢?学生尝试练习用小古文句式说话。听得明白,答得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