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聚焦大学生考证:考证对就业实际影响聚焦大学生考证:考证对就业实际影响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聚焦大学生考证:考证对就业实际影响,欢迎阅读与收藏。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毕业时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成了众多在校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为此,很多学生选择考取更多的证书以增加其未来成功就业的筹码。然而,这对于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究竟有没有影响、影响多大,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盲目考证现象是否合理,我们需要研究探讨一下。一、大学生就业状况通过分析历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变化趋势,我们发现,自1999年高校扩招的十多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总体呈现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09年以来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这十年来,初次就业率也不稳定:自2001年起连年升后2007年下降了七个百分点左右,社会劳动力基本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形势低迷的三年内采取了一些促进就业的措施后,2010年形势有所回暖,待业人数也有所下降。最近统计数据也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近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比1999年高校扩招第一年翻近6倍。由此可见,近年来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当代社会整体呈现出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二、大学生考证状况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和学位证书挂钩,所以这种高校里考通用型(必考型)证书的学生几乎达到了100%。而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其中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生都对公务员的考试跃跃欲试,据有关机构调查,2005年国家和一些地方公务员的报名人群中,高校应届毕业生应考比例超过七成,成为主力大军,在校大学生考证已相当普及,考证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表为各专业倾向报考类型。1.考证动机分析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大学教育专业课设置与社会职业需要的脱节与矛盾,也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技能要求的短时眼光,需要在教育和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现有专业课是否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否必要和合理。由此看来,虽说考证的动机千千万万,但是还是比较集中在迫于就业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学习兴趣上。2.考证与专业联系度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所考证书的了解程度,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所考的证书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这也是因为他们能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自己需要的证书类型。而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考证对其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有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的考证都能够对课内的专业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巩固。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考证与专业的联系程度:大多大学生都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考取相关证书,这在促进了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筹码,缓解了就业压力。3.考证与就业竞争力关系关于考证能否提高今后的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不一定,这似乎与上文所述就业压力才是考证的根本原因有矛盾。想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考证的根本原因,然而考证并不一定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看似矛盾的两个问题,恰恰说明了考证与就业竞争力并非相互作用的两个命题,这正好与当今大部分用人单位认可各种证书,但更注重大学生积累的经验与各方面的能力的事实相符。企业更看重的是能力,真正的好公司不是只看重证书,资格证只是表明通过了相关考试,但不代表持多种证书的大学生就有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大学生考证固然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符合就业方向的证书才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三、大学生考证与就业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自身层面1)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2)考证存在盲目性。对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自我认知与了解都不够准确,角色转换不及时。对大多数习惯了大学阶段有限的生活学习空间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时初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角色转换,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2.高校层面1)高校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未进行有效调整。我国目前对中高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