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欢迎大家参考!【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一)积累材料是伪命题【例1】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例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1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2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3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4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5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6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7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8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思考】看到这个作文题,可能高三的有些学生很犯难,觉得除了几个老掉牙的材料外,就没有什么新鲜材料好写,总觉得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不够。但是看一下例文,高三的哪个学生不知道《西游记》?高三的哪个学生没有读过《西游记》?高三的哪个学生不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要经过千辛万苦,哪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恰当的用在作文中,有的就用不上呢?每位同学都生活在现实中,没有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每天都会阅读很多文章,这些都是材料,还有些同学每天剪贴报纸,到书店买些“议论文论据大全”之类的教辅用书来学习,这些材料应付高考作文已经足够了,只是没有思考这些材料,没有赋予这些材料灵气,所以有材料但是用不上。这就是说作文材料积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思考这些材料,学以致用才对。初中高中光我们精读精讲的课文就有200-300篇,教育部规定必读的经典巨著要有40部,再加上你课外的阅读,说自己没有材料写,怎么可能?怎样思考这些材料呢?大家对见到的听到的社会事件,对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平时就要留心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利弊如何,可以说明什么观点,类似的现象还有哪些……这样长期思考,这些材料自然就有了灵气,用时就游刃有余了。花时间积累材料,更要花时间思考材料。思考就是:(1)不仅仅是米才可以做饭;(2)把生米做成熟饭;(3)米不仅仅是可以做饭。(二)思考的方向和习惯:1.阅读积淀2.个人经历3.社会热点【练习】依照上述思考方法,为下列作文题写论据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1.阅读积淀A.回归课本1.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láo曲演红楼梦作者已经把金陵十二钗的人生结局告知了作者,读者为什么还对这本书的爱不释手呢?还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