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是你****韵呀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docx

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1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时,就会心甘情愿去做,而不是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做家务劳动,否则,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不舍得让他一起参与家务,等到觉得孩子大了可以帮忙了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发现孩子根本就不情愿。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父母在做家务时不要因为做家务太累或讨厌做家务而在孩子面前发牢骚,以免给孩子造成做家务活很烦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以营造良好氛围。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孩子在幼儿期是充满好奇和喜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洗衣服时,可以引导孩子洗小手绢、袜子等小件物品;打扫房间时给孩子也准备一块抹布等。最后,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务。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家长一定要给予肯定,或者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这样孩子便会更加愿意参加劳动。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三四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会去做家务劳动,并能做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孩子的实际能力。除了必要的帮助外,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一点一点进步。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有时心血来潮,让孩子做家务,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越帮越忙!”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第三,用记录表的方式,评价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家长可以设计“小能手劳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设计洗碗、收拾饭桌、扫地、整理书桌书橱、整理床铺等栏目,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为了调动劳动的积极性,开始可以用“贴画”记录,后来慢慢用打“√”代替。家长对孩子的心得体会2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因为由于面临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家庭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对于家庭来说,要把教育专家、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技巧。只有这样,才真正教育好孩子。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将自己的孩子实施超常教育计划,使其八九岁通6国语言,通晓数理化,9岁上大学,14岁获博士,16岁获法学博士。根据教育自己孩子的经验体会,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卡尔·威特的教育》。20世纪初,另一位父亲按此书教育自己的孩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使其上小学仅一年级就毕业,11岁考入哈佛大学。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位家长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古代早有人云,但是如何教育孩子却是我们每位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每个家庭条件不一样,怎样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点结合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