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1教学目标:1、经历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过程,初步体会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3、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2)正确使用小括号。教学过程:一、复习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8×9+1320-3×47+4×720-8×2二、新课出示例3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问:用脱式怎样计算?指名学生板演58-(14+6)=58-20=38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三、做一做让学生在脱式本上完成,叮嘱学生注意书写格式,集体订正。并指明6名学生板演。问: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指名学生回答。板书设计:混合运算(三)58-(14+6)=58-20=382021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2教学内容:课本P101、103、104、105页。学情分析:通过复习表内乘法,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表内乘法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能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基本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2、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通过复习引导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准备:教学用情境图,练习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1、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2、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多媒体出示下图:○○○○○○○○○○○○○○○○○○○○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5+5+5=5=20(个)5×4=20(个)2、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4=20乘数乘号乘数积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3、复习乘法口诀。(出示乘法口诀表)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③口算。7×8=9×4=6×7=8×8=6×5=7×4=6×9=9×8=5×5=8×6=3×2=7×7=4、复习乘加、乘减有4个篮子,每个篮子装有5个草莓,篮子外面还有3个。一共有多少个草莓?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学生独立完成104页第7题,指名上台演板,集体订正。2、学生独立完成104页第8题(1)(2)小题,指名上台演板,集体订正。(3)小题,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全班交流反馈。2、105页第14题(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同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发现了什么规律。(4)师总结后面的图形,小棒的个数是连续加3得到的。3、括号里能填几?6×()<48()×6<55()×9<57()×7<707×()<348×()<68()×6<2034>5×()()×5<34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你想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什么?2021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3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