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立独行做老师》有感3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特立独行做老师》有感3篇.docx

读《特立独行做老师》有感3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特立独行做老师》有感3篇读《特立独行做老师》有感1打开《特立独行做教师》开始接触的时候,并不感觉有多大的用处,因为在我自身看来,老师只要规矩本分便可,可是在教学中的一些事件和现实问题,我发现我需要的是有这么一个解决方案和方法。所以说在我看来,《特立独行做老师》是每个老师在职业生涯必须要看的一本书。梅老师在《特立独行做教师》中告诉我们,教育发展到现在,我们很多人不是不缺教育理论,而恰恰是就缺教育理论,缺真正科学指导下的教育理论,所以我们的教育没有效果,我们对学生付出了初恋般的爱恋,换来的却是学生虐我们千百遍,因此我们教育的实质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尽心尽责的做着效果等于零的事情。找到了教育无效的根源:就是没有真正的科学指导的理论,梅老师开始剖析教育的本质:不是拯救而是培养——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教育本没有区别,也没有那么深奥,更没有麻烦,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让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让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孩子具有自制的能力,这样的目标或许不够高大上,但这恰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当教学课程如雨后新苗争先恐后的出现时,很多学校老师也都开始开始设计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方法很华丽,很高大上,但是确是华而不实。让我们多少老师一度迷失在其中,然而梅老师从科学教育的视角告诉我们,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系统性,没有系统性的教育,任何试图通过一两次活动就想教育、改变学生的做法都是教育的幻想,也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孩子们怎么就没心没肺呢?怎么就没有长性呢?一次教育或一次活动就好了那么一两天,然后怎么就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呢?这就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这本书为我们指出的一个鲜明的案列。《特立独行做教师》告诉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道,要从自己出发,从现实出发。这也就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要在这本书中所要学的。教育的路上少不了荆棘,少不了坎坷,我们如何能在教育路上走的平坦,如何能与学生家长配合协调,这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读《特立独行做老师》有感2那份沉重之后的释然杨丽红此次阅读之前,从来没有哪本教育学专著让我读着会有如此沉重的感觉,梅洪建老师的《特立独行做教师》一书却给了我这种感觉。沉重,沉重,重到无法释怀。不知道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但是这种感觉在读此书的过程中的的确确就是存在的。我曾经和孙永芳老师交流了读这本书的沉重感觉,还说了自己阅读之后内心的拥堵,对于做好教师这个职业心里没底的恐慌。孙老师回应说,看到突出重围就好了。我也鼓励自己要继续阅读下去。可是,还是读得很痛苦,就有几天暂时停止了阅读此书,我想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在这期间,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对比了一下这两位老师书中的语言特点,自我感觉,于老师的语言更柔和一点,如春风化雨,讲述他成长路上的优秀做法,让人自然地愿意亲近他,并且能够向他学习,自然而然地成长。之所以读梅洪建老师的《特立独行做教师》会很沉重,有一点原因是因为他的语言好犀利啊!他犹如一位外科大夫,很麻利地揭开病人的顽疾,伤者疼得不由地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书中好多内容都在提醒我们,曾经绕过的弯路,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不自省,会错得更远。看着梅洪建老师在讲述“有娘的孩子不缺爱”这个章节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儿找不着北了。平常我们听的,讲的,做的,不都是要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吗?梅老师一句“有娘的孩子不缺爱”,岂不是在否定大家积累的经验和践行的重点吗?包括我,不也是自诩为“爱孩子的老师”吗?我们该怎么办?“要在理性智慧的前提下,辅以母性来成全孩子的成长。”理性的给予,理性地培养孩子成长,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自然地联想到《论语》中对于“学而时习之”中“习”字翻译的争议。其中一位教授讲,此“习”应该是“实践”之意,学生学习了一些知识,能够实践之,这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梅老师谈到,我们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让学生主动成长,能在实践所学知识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比起喊得很高的“以母性来爱孩子”更有促进效果。这一点,我甚是赞同。比如,我们学习了古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学生到了下雪的傍晚,就很潇洒地问老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热奶茶)无?”他询问的时候自信得很,因为他觉得自己引用的正好;学习了《望岳》,我们一起攀登五岩山的时候,孩子们在途中大声自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是豪情万丈的。看到“反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这个标题,我就马上喜欢了,迅速翻开去读。好有共鸣!管理班级,不在于你制定多少张细则,多少个加分扣分的条条框框,而在于学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说实话,在这个章节中,我犹如做了一道证明题,不要天天用0.5分或者1分来约束学生,让孩子们做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