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诫子书》教学设计.docx

《诫子书》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诫子书》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诫子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诫子书》教学设计1FSM【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2.合作探究,梳理课文层次,理清“静”、“志”、“学”、“才”间的关系3.在言简意赅的文字中领会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梳理课文层次,理清“静”、“志”、“学”、“才”间的关系难点:领会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PPT展示(诗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同学们,大家猜到课件上的这个历史人物是谁了吗?(生答:诸葛亮)诸葛亮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也有柔情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就是他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其中蕴含了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那这个历史留名的千古良相到底会跟他儿子说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下这封特殊的家书吧。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知识(20分钟)1.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稍微强调“静”、“俭”,可有一点停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淡泊”、“宁静”)夫∕学∕须静也,(强调“静”)才∕须学也,(强调“学”)非学∕无以∕广才,(强调“学”)非志∕无以∕成学(强调“志”)。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语速稍加快,时间流逝)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速加快,语调一句高过一句,最后一句放慢)朗读指导: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所以朗读时不需要太过夸张,整体基调是较慢、较平静的,强调说理时的逻辑、层次感2.译一译:①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疏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字词解释:夫:助词,放在句首,表示发端静: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目的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才:增长才干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轻薄治:修养枯落:凋落衰残接世:对社会做出贡献穹庐:陋室重点句子翻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用来修养身心,勤俭用来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是恬淡寡欲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则不能振奋精神,轻薄狂躁则不能修养品性②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3.分一分: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说理层次清晰且逻辑严密,请同学们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层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第二层从明志、治学和修身三方面论证,说服力强,第三层教导子女要惜时三.合作探究,精品细读课文(20分钟)诸葛亮给儿子写这封家书,是想教导儿子做一个君子。那在这个千古良相的眼中,君子的行为要具备什么品质呢?他又是如何把这种枯燥的人生道理阐述清楚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讨论问题一:在诸葛亮眼中,君子要具备的品德是“静”、“俭”,但课文的重心却明显放在了“静”上。请大家找一下诸葛亮阐述了“静”的几层影响?预设学生成果:1.明志、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和宁静强调的都是指内心的摒除杂念、恬淡专一,当内心没有外界的名利琐事干扰时自己心底最真实、最想达到的志向才会浮现出来,这个时候也能非常纯粹地、高效地、专心致志地实现志向。教师补充:两个“非……无以……”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重要性,会比直接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陈述句句式说理效果更强。并且这里变换了句式,双重否定句与前面的四字句区分开来,使得文章长短句交错,读起来具有韵律美。2.静是才、学的基础——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也是双重否定句)。这句话逻辑严密,层次分析,几个名词的逻辑顺序:静、学、才,志、成学、广才。所以宁静专一(外在环境和内心都保持静)是研究学问、增加才能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学问是增加才能的实现途径,成才是最终目的;同样,立志明志也是成学、广才的基础和前提。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分析,静和志都是才、学的基础,可见静和志的联系多么紧密3.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