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9人。从上期平常xx和期末考试情况看,两极分化较严重。多数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1)计算技巧性不强,正确性有待提高。(2)分析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弱。20来个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xx兴趣,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有良好的学惯。但也有10来个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xx上有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这部分学生xx态度的同时,我要多花时间培养他们的xx能力,提高整体成绩。二、教材内容与重难点1、数与代数的知识安排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和方程。(重难点)2、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重点)3、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折线统计图。4、实践与综合应用安排的是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发豆芽。三、教学目标1、能找出10以内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xx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2、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约分和通分。知道分数和除法、分数和小数的xx,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3、会进行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运算及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4、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井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单位长度的实际含义。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这些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9、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xx,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10、在xx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和统计观念。四、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xx。2、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推动新知识的xx。3、重视学具操作和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4、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5、配合教学内容安排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五、教学措施(一)利用课件和微课创设良好的课堂xx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xx的乐趣。(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xx,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xx数学。(三)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在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续xx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五)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xx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xx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xx程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多角度理解算理。(六)运用好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xx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七)耐心辅导xx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班级xxxx多和家长取得xx,多用表扬鼓励,建立帮扶小组,帮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501班有学生79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前任数学老师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班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习中懒惰思想严重。2、不太会抓重点,学习方法不当,不懂得灵活运用,学习成效不高。3、学习习惯有待改进。4、老师采用上课提问、下课辅导、指导监督等方法提高其学习成绩。因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不显著的着意教给其学习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同学需要家长配合。同时用“一帮一”促使其尽快把学习赶上来。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力争使我班的合格率得到100%。另外,班中的互助互学风气尚未形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结对工作、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