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态文化论文【新版多篇】【前言】生态文化论文【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生态文化论文篇一一、岩佐茂生态思想(一)岩佐茂生态思想的核心为了确立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岩佐茂抛开过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分法”,把“人”与“自然”二者择一的主体观,转换为人类“和谐共处”下的“人与自然”的互生互动[1]。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人类关系之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并以此重新定位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正是认识到人类对“利益”的无尽争夺而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实际上也是对“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批判认识的结果。(二)岩佐茂生态思想的制度设想岩佐茂在构建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时,也把组织生产的社会制度问题放在重要环节上。岩佐茂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根本解决生态问题。但是,他所要的社会主义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应该是生态社会主义”。但是,社会制度的选择与发展不仅关注环境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2]。他没有看到我国当前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他的理论目的是想以生态为轴心的社会主义博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可,而纯粹生态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形式是不可能出现的。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一)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道法自然”是整个道家、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老子看来。“道”是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而进行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既然人产生于这一过程,人的一切行为当然应以这一过程为范本,将“自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老子的“道法自然”正式将自然作为一种思想的价值观念提出来。“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在世的状态与过程,体现了一切存在者的当下生存状态和现实生存境遇的关注。(二)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儒家对自然的关切是一种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扩展。把人类的仁爱主张推行于自然界,儒家的人际道德是基本道德。自然道德是次要的,二者的关系是以人的血缘亲疏联系的逐步向外扩张。儒家对非人类以外的自然万物的爱,在伦理学上是从仁的人际道德向生态道德的扩展。在自然观上,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三才”——天、地、人的协调一致。儒家孔子对“天”是抱着一种阙疑的态度的,他不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自然主义地对待“天”的运行,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将“天”确立为“天命”;而荀子则明确为“天道”。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有机自然观体系。荀子进一步肯定了天道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在荀子看来,宇宙是由天、地、人三要素构成的,它们应分施不同的职能。正是这三种职能的匹配,才构成了宇宙整体的运行。荀子赋予中国古代“三才”学说以新的意义。用“三才”的思想表达出了自然观上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三)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佛教不是生态学,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佛教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法的体系,生命不只是存在于生命之中.而且以潜伏的状态存在于无生物中,宇宙的变化具有产生生命的力量。清净佛土,真爱自然就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天然使命。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佛教强调“依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从佛教思想来看,虽然佛教的信仰并不能解决人类对生物的保护问题,但佛教的道德信条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于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却无疑是有价值的。三、二者的比较以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和岩佐茂生态思想都是从整体论的哲学基础出发,把自然和人作为一体的观点来看待二者的关系,反对单纯强调其一而忽略其二的重要性。这种整体性和统一性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出发点是道德的角度,强调“君子有好生之德”。岩佐茂则是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途径上,要注重人的自省与内敛,通过个人修养来实现和谐。在最终实现的和谐状态上,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要实现的是回归原始的和谐,是一种没有充分发挥人的特有品质的低层次的和谐,岩佐茂要实现的则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高层次的和谐。岩佐茂对生态伦理核心内容的新定位,启发人们思考构建生态文明的有益方略。他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鼓舞我们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制度优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我国虽然经济一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迅速枯竭却会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如何处理好生产力的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将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种意义上说,岩佐茂环境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