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寒假劳动实践活动策划方案寒假劳动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3篇)为保证活动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阐明活动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活动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活动方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假劳动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寒假劳动实践活动策划方案1中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由许多原因导致的,包括教育制度、人才选拔方式、传统观念等。然而,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非常重要。一、活动背景: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父母照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长期下去,将影响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初中生的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利用寒假,各班级开展“我是生活小主人”系列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获得成就感。二、活动目的:1、以培养和树立学生在春节期间的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2、通过让学生当家、大扫除、准备年夜饭等活动,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爸爸妈妈平时当家的辛苦以及为家庭付出的劳动,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交流,能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辛劳,为家庭分忧,使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激发学生关爱家人、体谅父母的情感。3、通过让学生为长辈做一件事、参加民俗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通过对压岁钱的规划,学习正确理财、合理消费、节约用钱,养成勤俭的好习惯。三、活动原则1、人人参与原则。每个学生都参与此项活动,人人都有劳动的体验。2、自主设计原则。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的活动。3、家长协助原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教一些技巧。四、活动准备1、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班上做好宣传,学生做好劳动常识资料的查阅。在此过程发现自己不会的家务劳动及生活技能可提前向家长讨教、演练。2、设计好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评及家长评。3、家长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家长用照片、录像等形式记录孩子活动经历。五、活动内容七年级1、我当一天家(帮父母买菜、做饭、洗衣等)2、为长辈做一件事(洗头、洗脚、按摩等)”八年级1、家庭大扫除2、参与一项民俗活动(如写、贴春联,守夜、拿红包、放爆竹烟花)九年级1、春节我当美食家(做馒头、蒸年糕、炸肉丸、准备年夜饭等)2、我的压岁钱使用规划寒假劳动实践活动策划方案2一、指导思想寒假将至,为了促进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怀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二、活动宣传发动1、在1月14(周五)的班主任会议上布置寒假社会实践任务,请班主任抽工夫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活动方案,并指导贯彻。2、各班班主任在1月17日确定寒假实践主题和分组名单,并组织各组召开会议,商讨活动细节。三、活动组织施行1、组织形式: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按居住地域由5—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可以不按班级组织)2、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1)“小报”展示活动(手抄报的形式)每个学生要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自编自创“节日小报”。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化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在心中积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意识。(2)“公益之星”评比活动(必须要有数码照片)社区募捐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为孤寡患病老人和残疾人做好事献爱心、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3)“小记者、辑”评比活动(必须要有稿件)长沙市教育局与Xx晨报社,强强联手,共同出版《Xx少年报》报纸由中小学生自行策划、采访、撰稿、编辑和制作。我校负责“小记者、辑”的选送推荐工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眼来观察社会,用自己的笔记下小故事,积极参加这项选送活动。寒假劳动实践活动策划方案3一、指导思想本次活动坚持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方向,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