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摘要: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剂;经皮给药系统;综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s,TDD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TDDS能够避免口服给药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失活,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延长作用时间;同时,TDDS还具有用药方便、减小患者用药痛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优点。因此,TDDS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成为外用制剂研究的热点。但是,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对于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包括药物都会产生屏障作用,药物透过皮肤的速率较慢或透过量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就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为解决这一难题,药学研究者将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enhancers,PE)引进到TDDS中,并广泛应用[1-2]。PE是指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理想的PE应对皮肤无损伤或无刺激,无药理活性和过敏性,且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其辅料有良好的相容性。事实上,完全符合以上要求的PE几乎不存在。因此,开发新型具有更佳促渗透效果的PE成为TDDS的重要环节。目前常见的有化学PE、天然PE和多元PE。兹就PE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化学PE包括醇类、酰胺类、酯类、乙二醇醚类、脂肪酸类、吡咯烷酮类、亚砜类、表面活性剂类及萜类[3]。其中,醇类如丙二醇,酯类如肉豆蔻酸异丙酯等常见于TDDS。1.1常用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目前,已有多种以乙醇、丙二醇、肉豆蔻酸异丙酯等为PE的TDDS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3]。1.1.1乙醇乙醇是在TDDS中应用最广泛的短链醇。CharlesMHeard等[4]研究了乙醇对甲灭酸的透皮促进作用,在无限剂量下,将含5%、10%、25%浓度乙醇的甲灭酸制剂应用于猪耳部皮肤,结果甲灭酸的透皮量对乙醇产生浓度依赖性,在乙醇浓度为5%~25%范围内,随乙醇浓度的增加,甲灭酸的透皮量也增加,用甲灭酸的稳态透皮量对乙醇浓度作图,线性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88。1.1.2丙二醇丙二醇属于二醇类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在局部外用制剂及TDDS中广泛应用。BonnistEY等[5]利用光谱技术检测丙二醇中的肉桂醛在体外透过猪的皮肤。结果显示,肉桂醛透皮量与丙二醇的透皮量有直接关系。WatkinsonRM等[6]研究了无限剂量下丙二醇对布洛芬透皮量的影响,在饱和的丙二醇水溶液中,随着丙二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布洛芬的透皮量增加。1.1.3肉豆蔻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属于脂肪酸酯类PE,是在TDDS中应用最多的脂肪酸酯类。PE王氏等[7]研究了不同PE对良肤乳膏中丹皮酚、白鲜碱、q酮和甘草次酸的体外透皮吸收及皮肤滞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肉豆蔻酸异丙酯对良肤乳膏中有效成分的促透效果较其他PE好,对丹皮酚、白鲜碱、q酮、甘草次酸的促透倍数依次为1.52、1.24、1.73、3.21倍(P1.2新型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1.2.1壬代环戊双醚沙氏等[8]合成了一种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壬代环戊双醚(2-正壬基-1,3-二氧戊环),并以丹参凝胶为模型药物,以丹参酮ⅡA为定量有效成分,用1%、3%、4%、5%浓度的壬代环戊双醚与4%氮酮对丹参凝胶的体外释放量进行比较,14h后,其体外释药量分别为1.258%(空白组)、1.449%、1.991%、2.991%、3.117%、2.896%(氮酮组)。表明不同浓度的壬代环戊双醚对丹参凝胶中丹参酮ⅡA透皮吸收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壬代环戊双醚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浓度壬代环戊双醚与5%浓度壬代环戊双醚的透皮无明显差异;4%浓度氮酮的透皮量略小于4%壬代环戊双醚,但无明显差异。4展望近几年,国内外对TDDS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较快,许多经皮给药产品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大部分经皮吸收的药物尚不具备足够的透皮渗透性,所以,选择合适的PE,提高药物透皮速率和透皮量,对药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化学PE有效浓度低,促渗作用强,但要求其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较小的皮肤刺激性,且不能与主药发生配伍禁忌;天然PE在处方中既有成药的作用又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皮肤刺激性小,但应用于制剂中时会影响一些制剂的外观,且工艺较复杂。此外,目前对PE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在对化学PE促透作用的研究中,较少涉及透皮速率及透皮量的研究,实际应用中的机制也不是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