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木笛》教学设计叶圣陶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本着这一思想在选读课的设计上,我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紧扣这悲凉凄切的笛声,捕捉令人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情,深深体味朱丹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默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能独立收集和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铭记国耻,培植民族气节。教学重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教学用具:演示文稿《寒江残雪》音乐。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选读课文《木笛》,让我们随着作者赵恺先生,在悲凉凄切的笛声中,去认识一位木笛演奏青年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自学提示:课文讲述了青年木笛手朱丹在乐团招考演员终试时,因为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又因为大师听了他吹奏的笛声,他被乐团破格录取了。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倾诉如泣如诉的笛声大师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吹奏,竟能让他破格录取朱丹呢?在文中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那段乐曲的呢?学生回答读27、28自然段。出示课件,再读这两段话,找出描写笛声的词语,学习词语。听音乐,我们现在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绪,再读这段文字(自由读,指名读)。“如泣如诉”怎么理解?朱丹要倾诉什么?如果朱丹现在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朱丹说什么?感受悲惨痛楚的历史朱丹为什么要吹奏这样悲凉凄切的笛声呢?在文中找一下。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出示课件,老师解说。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大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了300000人,大约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让我们读读这组数字,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不,这是中华民族忍受的屈辱,是沉痛的国耻。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乐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想到了30万遇难同胞,想到了中华民族蒙受的奇耻大辱,他又怎能让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乐的乐曲呢?现在你就是考上的朱丹,和老师对读考场上大师和朱丹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烛照圣洁真挚的心灵。朱丹从考场出来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身披雪花,径直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并朗读25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再自由读。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话,画出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并批注出你的感受。交流感受。“显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曙光”、“蓓蕾”、“幼松林”不正是孩子们的象征吗?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朱丹看到了孩子们自发地聚焦在这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时候,非常欣慰,非常感慨,非常激动。面对这莹莹烛光,这幼松林、这红宝石般的泪,他最想干的是一件什么事?是呀,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学生接着读,27/28自然段。(出示课件)。再读课文,总结升华。课文学到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你觉得朱丹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有音乐才华,有民族气节的人,对他的民族气节从他一出场的穿着也可看出,出示课件。读这段话,你特别注意到了什么?黑色云锦衣衫,梅花。我们不禁会想起《梅花魂》中外公的话:这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梅花是高贵品格的代言。大师被什么打动了?(朱丹的音乐才华,朱丹的民族气节,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总结,同学们,通过第七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板书设计:木笛拒绝演奏尽情吹奏取消资格破格录取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