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docx
上传人:一只****ua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docx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68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阿莫西林组)34例和观察组(痰热清联合阿莫西林组)34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阿莫西林;小儿肺炎;效果小儿肺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反复发作,极大地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及生长发育等,其治疗主要为应用消炎药物,杀灭病原菌[1]。对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2010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阿莫西林组)34例和观察组(痰热清联合阿莫西林组)34例。对照组的34例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0.4~12.2岁,平均(6.5±2.4)岁;病程1.5~8.0d,平均(4.8±1.2)d。分类:支气管肺炎14例,大叶性肺炎12例,间质性肺炎8例。观察组的34例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0.5~11.8岁,平均(6.7±2.3)岁;病程1.5~8.5d,平均(5.0±1.4)d。分类:支气管肺炎13例,大叶性肺炎13例,间质性肺炎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分类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进行治疗,给予患者50mg/(kg·d)的剂量进行静脉滴注治疗,5d后为改为口服给药。观察组采用痰热清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治疗,给予患者50mg/(kg·d)的剂量进行静脉滴注治疗,5d后为改为口服给药,同时给予患者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d)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7d为1个疗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1.3评价标准:痊愈:患儿的各项症状体征消失,辅助检查项目也显示正常;有效: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项目均示显著改善;无效: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项目均无改善或加重[2]。痊愈+有效=总有效。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14.0,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2结果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3]。极大地影响到患儿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如治疗不佳,可能反复发作。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早期治疗、足疗程进行用药[4]。且对于小儿患者不良反应的控制方案尤其重要。阿莫西林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5]。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辅料为丙二醇,可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症,症见:发热、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红、苔黄等;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早期)出现的上述症状。本文中我们就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通过与单纯运用阿莫西林进行对比发现,联合用药在改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满意率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说明了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及受到的家长的肯定性,同时也肯定了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中的可取性。因此我们认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好,较受家长欢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4参考文献[1]宫道华,吴升华.小儿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6.[2]刘媛媛.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0):151.[3]赵奇萍,朱航.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药杂志,2003,1(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