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云南大理导游词云南大理导游词(通用10篇)云南大理导游词篇1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首府大理市,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全州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8万,有13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50%,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大理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延续500年,一度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州可供观光旅游景点达130多处。苍山洱海珠联璧合、相互辉映;剑川石宝山唐代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鸡足山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巍宝山系南诏发祥地,有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观宇建筑群;洱海源头的茈碧湖、温泉闻名中外。加之独特的旅游条件,海外媒介将大理誉为“东方日内瓦”。云南大理导游词篇2今天我带大家来大理逛逛,大理是座美丽的城市,在大理市中有许多国家级的风景名胜,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看!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大理三塔。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主塔名为千寻塔,高69。13米,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东面正中有个醒目的石壁,上面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在这四个大字中,只有“永”字是在一次大地震后保存下来的,剩下的三个字是由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地震中,三座塔都被震斜了,主塔在其后的余震中又恢复原样,其余两塔仍有不用程度的倾斜,左塔倾斜10度,右塔倾斜8度。可是,经过一年又一年,那两座塔还是矗立在那,一动不动。在三塔旁还有一个崇圣寺,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接着,我们就来到了大理古城。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苍山脚下,在古城的大门的正上方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楷书的“大理”二字,在城外还有城墙,城墙高7。5米,厚6米。可惜的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古城现在已不让游人登城游览了。在大理古城内居住的大部分居民是白族人,城内由许多白族传统民居,城内的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养花的习惯,所以大理古城也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大理古城的建筑还保存这原来的旧貌,古色古香。最后,我们花了半天的时间乘“杜鹃号”游船游览洱海。洱海其实不是海,是云南省容量最大的`淡水湖,由于面积大,所以人们称之为海。它的海拔有1966米。在船上我们欣赏了洱海的美丽景色,还观看了大理的“三道茶”、“白族歌舞表演”等节目。“风花雪月”是大理著名的景色,上关花:是指大理的茶花举世闻名;下关风:下关(一个地方)的风很大,夏天的风还有点刺骨的感觉;苍山雪:在冬季,苍山雪白雪白的,这个季节是大理的雨季,所以看不见雪,只见满山云雾缭绕,更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洱海月:是说在洱海上看月亮,晚上,月亮倒映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要欣赏大理的四大景色必须在不同季节来。云南大理导游词篇3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理古城参观游览。我是此次大理古城的导游_X,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大理古城。大理古城位于云南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属于国家AAAA级景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古城始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沬若书法而成。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大理古城鸟瞰图古城第一门一一文献楼。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外1公里的文献楼,素有古城第一门之称,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横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