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努力****承悦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3.11命审单位:重庆南开中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天”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它又同时具有道德哲学或人生哲学的内涵。张岱年说:“古代哲学中所谓天是有歧义的,或以指主宰之天,或以指自然之天,或以指义理之天。”他还指出古代先贤中,孔子、墨子、孟子及董仲舒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宋明理学或讲天即理,或认为心即天,其要义都在强调天的独一和绝对。就是说,遵从“天”是对绝对客观外在的承认,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认识,先秦时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下”观念。“天下”观念的基本原理,就是“‘天下’万物都反映着并且要服从于‘天’的意志”及“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根源,是先秦“天下”观念中所表现的“周边民族集团与中原王朝同属一个‘天下’”的认识,这是“天”作为最高主宰的外在表现。由于“天”在道德上的内涵,“天下”观念还有另外一层道德上的必然,亦即“四夷”尊崇中原,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和优先性。甚至可以说,“天下”观念在早期中国首先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而存在的。当然,早期中国相对周边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天”的外延和内涵被普遍认同的客观原因。古代中国对于“天下”观念的叙述,可以理解为道德与制度的系统构建。早期中国的“五服”及周的封建与宗法制,秦汉之后的羁縻、土司制度乃至宗藩制度,都是对于“天下”的制度构建。除了原本所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天下”观念亦因此成为一种维护秩序和安全的手段而被实用化。可以说,“天下”观念兼具道德与实用之二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由多层复杂内容构成的抽象的“天下”观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维度的“统合”功能。一是“天下”观念使“华夷一体”或“华夷一家”思想有了理论根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及立场,会使华夷之间既合又分。华夏及“四夷”族群,一方面彼此融合,另一方面又存在客观差别。当强调彼此融合时,即所谓“华夷一体”,是一种“合”的表现。当注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时,就会存在“华夷之辨”的分野。“华夷一体”及“华夷之辨”在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二是“天下”观念推动了各区域族群的不断融合与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受“天下”观念影响形成的“天下一统”政治目标追求,有助于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不同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而大不断滚雪球式发展。当然,“天下”观念虽使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态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不断巩固,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不同区域族群在文化及经济等方面表现的客观差异、“中国”与“四夷”既统一又对立的形态,使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了极大的差别,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乏“天下”观念,则“华夷一体”将没有适宜的理论阐释空.间。“天下”观念使华夷之间的转化、结合有了理论谱系,成为维系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根本思想根基。(摘编自段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论析》)材料二:自先秦以来,古代中国人鲜明划出“中国”“华夏”与“四裔”“夷狄”的界限,而所谓“华夷之别”“夷夏大防”,主要不是族群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差异。孔子说过“内诸夏而外夷狄”,也是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的:“内诸夏”为礼仪之邦,“外夷狄”乃化外之民。最初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国”即“天下”,后因张骞、玄奘与郑和等出使的经历,对“天下”(世界)与“中国”(华夏)的大小观念虽有认知,但迟至明清,仍顽固地把“中国”等同于“天下”。即便不得不承认“天下”大于“中国”时,他们也依旧坚信,“中国”位居天下之中央,形成一种将“四裔”也包括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观。这种中国中心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件,附着于儒家思想之上,自始便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并在“四夷”压迫“中国”时越发高涨。当北宋受到辽朝与西夏的威逼,学者石介就在其《中国论》里强调:“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当“中国”一词用于国家概念后,大一统的中国君主,无不把自己视为整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