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都记录了哪些内容?下面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写了什么吧!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一师讲过,好的新闻写作要求巧妙运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直到真正开始写作,我才明白用好动词是多么不容易,或者说,直到需要用动词我才知道自己的词汇量是多么的匮乏。记得我在报社第一篇见稿的文章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一名商人的致富之路。稿子除了刚开始写有点奇怪以外——记者告诉我以商人为第一人称来写——就没什么特别的了,而且采访对象的述说脉络也很清晰,所以写下来也没什么障碍。正因为这样,我就把标题留在了最后。故事本身没什么出彩的,事件本身也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事,那么一个漂亮的标题将会使文章本身出彩,否则即便原本有意思的文章都很难被人注意。后来,我想了很久还是没办法整出一个所谓漂亮的标题,最后就随便拟了个***的致富之路的标题。见报后的文章标题则是***:在**里嗅商机。单单一个嗅字就把一个失意的创业人成功走上致富路的巧妙体现了出来。那次之后,我开始发现,很多标题看起来拟的很漂亮,甚至好一些都是用最简单的动词来组合的,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标题,其实并不简单。即便那些动词我都知道,不像很多成语、典故,或者印象模糊、张冠李戴,或者根本就闻所未闻,动词很多都是知道的,不经意间也能说出来的,但是就是需要用的时候却吐不出一个词来,最需要的恰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刚开始,我专找新闻标题醒目的动词来抄。抄了30多个后,觉得这似乎不是办法,就停止了。以前老师讲如何写新闻小标题时,用了一个词——拎。动词不也是拎出来的吗?我认为,关键不是用了什么一句话、一个标题用了什么动词,而是拎出来的那个过程,如果我学不会在构思文章时去思考如何选择恰如其分的动词,那么即便抄上一万个词、一万遍词,也不能在实际写作中做得最好,那样的结果最多可能也就是在写的时候脑袋会有很多动词,随便都能选上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好的那个。拎,或许是一种语感。于是,我开始再看一遍《老人与海》。以前看,只是看故事。说实话,要不是这篇小说短我还真看不下去。海明威那种写作方式尚不是我能忍受的。我可以用两天时间看完《达芬奇密码》,而且是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并且能牢牢地记住故事很多细节甚至在最后一部分几乎猜中了答案。但是,看《老人与海》非常吃力,很想跳过去,就像看新闻报道时不停地跳过那些数字、人物名字,直接看标题和首末两句话。所以直到看到最后几页我才知道原来圣地亚哥是在同鲨鱼搏斗而不是潜水艇。但是,就是这么一篇简短的小说,我却不能将之复述出来,哪怕让我只用几百字概括。海明威那种写作方式是我太不习惯的了,我能记住的只有两句话——一个人只能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来,把我害死,我不在乎谁害死谁。我不能记得海明威写的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优美的词、句,或许当时我能看见,但是过后就如云烟消散,那么,这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级别太低。后来有次和几个同来实习的中文系同学谈到这这部小说,她们也称看不懂、看不下去。或许,哪天我能看懂《老人与海》了,才能真正写好稿子了。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二7月20日,距离我开始实习已经第18天了,从一开始闲着无聊慢慢到有一些事可做。在南都,我看到记者们平时是如何工作,不是一般的朝九晚五,而是自由行动;在南都,我看媒体人那种对待事物质疑求证的态度;在南都,我看到的不是职场上的勾心斗角,而是媒体人间的那种豪爽与直接。在这里,我认识很平易近人的老师,很认真谨慎的记者们。实习第一周----都市报的记者是这样工作来到报社第一周,开始只是到处看看报纸,熟悉一下周围。后来每个实习都分配到一个指导老师,总的来说报社的记者都负责不同的线,主要要时事政治、产经经济、社区、文化、突发新闻等等。因为对财经稍有点兴趣也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自告奋勇的要求要跟波哥(即我的指导老师,经济组的,主要负责经济报道的)。于是接下开始我坚持不懈的骚扰行动,可能是之前一直有听到师兄师姐说,在报社实习要叫老师给事做,于是我隔几个小时就会问波哥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或者做的么?估计第一周我这句话说了不下15次,还好每次都换着方式说,不然波哥肯定被烦死了。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波哥整理资料和找数据。在经济报道里面,与数据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前两天我就是负责帮波哥找各种资料和数据,各大政府网站统计的数据什么的我都得去看看。第三天开始,波哥会带着我一起去开各种会议,在会议上,我就负责记录,把别人讲的如实的记录。几乎不用录音笔,在波哥看来,录音笔只是辅助,但绝不可依赖录音笔,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自然工作的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用了录音笔你就要花两倍的时间才能整理出你所需要的东西。于是波哥给我的第一个建议: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