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读东周列国志有感(1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东周列国志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读东周列国志有感1很早之前,我就阅读过了东周列国志一书。这是一部讲述国与国之间斗争为主线很有意思的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周时期长达500多年的纷繁历史,从大周王朝衰落起,到诸侯国次第崛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群雄逐鹿!这部书中也充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倾国倾城的美人,力能拔鼎的力士,仗义行侠的义士等等。其中着墨最多的是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以及尽心辅佐他们的名臣或是助纣为虐的'奸人。这些饱满鲜活的形象,为读者演绎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而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书中涌现出的舍己为人、尽忠报国的那些人,其中介子推这个人最让我欣赏、敬佩,特别是在三十一回晋惠公怒杀庆郑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个故事中的表现使我对他念念不忘。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个故事表面上有些血腥,但却是一个忠君为民、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外在流亡,他追随的臣子先是逃向了小国狄国,狄国国君不仅对重耳礼遇有加,还让重耳娶妻成家。但当时晋国国君晋惠公担心重耳对他有威胁,于是派人到狄国刺杀重耳。得到消息的重耳,无奈下又开始逃亡,由于一行人的盘缠已经被偷走,一路上吃尽苦头,流亡到卫国时,几天没吃上饭的重耳已经奄奄一息,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狐偃把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狐偃忍住痛苦的表情,低声说:大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果见介子推正从山沟里一瘸一拐的走出来,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发誓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报答他后来,历经磨难的重耳果真成为了一国之君。当他开始论功行赏之时,陪同重耳在外流亡19年,历经艰苦、受尽歧视,始终对重耳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却悄然离开带着母亲进入大山。19年中介子推一定有很多机会,可读东周列国志有感2《东周列国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这是我寒假里读的一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无数国家和人在这段长达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沉浮。它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他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宏富,头绪纷繁。人物、情节,错综复杂。它故事性强,读起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里面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获得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用于报警救援的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后,马上过来救援。结局则是周幽王的确让褒姒眉开眼笑,但却让诸侯寒心,最终亡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大道理:做人要讲究诚信,等到危险真正来的时候,别人就不会帮助于你。而你再反悔就来不及了。还有一个故事,虽然不是《东周列国志》里面的故事,但道理确是一样的。《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几次以后,当狼真的来时,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工,都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读东周列国志有感3春秋时期,群雄四起,周室衰败,无力号令诸侯,中原大乱,外有楚国之患。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道义无存,礼乐仁义败坏的时代。此时急需一个能平定中原,号令群雄的人,此乃伯也。欲成伯业必有如公子小白(后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智。想当年小白为夺齐王之位,以为父出丧之名返回齐国。谁知为扶持公子纠的管夷吾,却于途中暗放冷箭。虽然管夷吾的箭并未射中小白要害,但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诈亡,不仅骗过了管夷吾,防住了他的.第二箭,竟然还骗了随行的鲍叔牙。此为急中生智。误以为小白已死的公子纠放慢了脚步,而小白则换了便服快马加鞭。终于小白赶在公子纠之前到达了齐国。由于他的贤德和鲍叔牙的举荐,小白终成齐桓公。桓公之善在于愿纳贤人之谏,亦有容人之量。鲍叔牙知管夷吾贤德,将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不计之前的一箭之仇,还任用管夷吾为相。此等容人之度,普天之下有谁能不臣服?虽然,齐侯有智,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自知之明。齐桓公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管夷吾,于是他下令:“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不过,桓公此举不免让人有覆国之忧。但齐桓公之智正在与此,他下令国人只得称管夷吾为仲父。他用免死大恩,相国之职,万人之敬将管仲“囚禁”于齐,让他为齐效力。齐桓公可谓:“知贤,知贤而用,用而任,任而弗以小人参之,可霸天下也。”若欲霸天下,兵甲必足,但是霸主必以德服人勿用威。如卫国为狄所破之时,卫民半罹狄刃,卫懿公亦死于铁骑之下。桓公麾师驱狄,助卫重修宗庙,又送木材重建其国。此乃桓公之仁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