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倍的认识教案2篇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详细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洁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受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进展初步的观看、比拟、操作力量和有条理地表达力量。3.使学生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1.引出“倍”,提醒课题。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刚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倍的学问。(提醒课题:倍的熟悉)【评析: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拟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熟悉。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谈话:假如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知大家。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其次题上试一试。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觉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设疑:我们来观看刚刚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追问:其次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洁吗?【评析:在学生把握“几个几”的学问根底上,帮忙学生初步熟悉“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比照,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3.在比拟中充实对倍的熟悉,把握倍的内涵。课件出示下列图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仔细地独立思索,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内沟通。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便的去圈?得依据什么来圈?【评析:教师供应反例,让学生在观看中比拟和思辨,使学生熟悉到黄花不是随便圈的,要依据蓝花的朵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提问:假如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沟通: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追问:假如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沟通: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提问:假如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悄悄地圈一圈,再告知我答案。沟通: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设疑:假如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沟通:孩子们,黄花始终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熟悉得到了升华,对“倍”的熟悉更加深刻。】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其次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沟通沟通自己的方法。请学生做小教师介绍方法。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追问:咦,教师发觉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详细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其次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设疑:那假如要摆其次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倍的熟悉教案篇二一、设计说明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熟悉》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熟悉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学问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根底,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实践力量制造了条件。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常常接触相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