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docx
上传人:白凡****12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docx

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及其文学创作是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摘要: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亦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的资料是编于南唐时的《祖堂集》,可惜记载不详;《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对伏牛自在禅师也略有提及。通过以上文献大体可勾勒出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及禅法。关键词:自在禅师;伏牛山;云岩寺洛阳嵩县西南有山曰伏牛,伏牛山佛教历史悠久,伏牛云岩寺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伏牛山的得名及云岩禅寺的扬名,实肇始于大唐伏牛自在禅师。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洪州宗马祖道一(709-788)的.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资料的《祖堂集》卷十五只记有寥寥数笔,且语焉不详:伏牛和尚嗣马大师,在北京(盖指北地京都洛阳)。师讳自在,未睹实录,莫究化缘终始。[1]501《祖堂集》作者笔法严谨,因未睹实录,故而对自在禅师的记述极其简略。今据《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等资料对自在禅师生平事迹予以勾勒。一、伏牛自在祖师生平考释释自在,俗姓李,吴兴(浙江湖州)人,生于公元741年,少有奇瑞,与佛有缘,及至稍长则跏趺,亲党异之,遂辞亲割爱,入慈氏之门。初投径山道钦禅师(714-792)门下。道钦又作法钦,唐代牛头宗径山派初祖。苏州昆山人,俗姓朱。初学儒教,于赴京途中遇鹤林玄素禅师,遂剃度受戒,修习禅法。后住杭州径山,参学者甚众。代宗大历三年(768)应诏入京,赐号“国—禅师”。释自在于道钦处学习有日,兹以二十岁受戒之常例,推其公元760年于新定(三国吴置,晋改曰遂安,故城在今浙江遂安县西)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自在禅师剃度后,逢诸方参学、云游请益之机,遂由浙江至江西南康马祖道一(709-788)禅师法席。道一禅师为唐代著名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唐天宝初止于建阳(闽北)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自在禅师正是在南康时谒见大寂,发明心地,遂成马祖高足。早在此前的天宝初年谒见马祖的还有后来成为马祖同门的道通禅师。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紫玉山道通等139人。其间马祖曾命自在禅师持书送与南阳慧忠国师。南阳慧忠,六祖法嗣,游诸名山,经五岭、罗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静坐长养,40余年足不出山,而学者就之,恒逾百千。开元年中,玄宗钦其道誉,迎赴京师,敕住龙兴寺。未久逢安史之乱,师乃遁归。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六日,征召再赴京,住千福寺西禅院,后归光宅寺。虽受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然天性淡泊,自乐天真。后以“化缘将毕,涅槃将至,乃辞代宗”。[2]91归南阳,于大历十年(775)十一月九日在党子谷示寂。据“涅槃将至,乃辞代宗”之语可推测慧忠约在大历十年将寂时返回南阳。从上元二年至大历十年前这段时间,慧忠一直在长安,大约在将要示寂时归南阳,自在禅师持书至南阳送与慧忠国师之事,最可能发生在大历十年,继而引起了两人之间的一段公案:因为大寂送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曰:“马大师以何示徒?”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什么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师曰:“马大师即恁么,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曰:“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师后隐于伏牛山。一日谓众曰:“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僧问:“如何是脱洒底句?”师曰:“伏牛山下古今传。”[2]112这一段公案历来解说纷纭。自在禅师送书于忠国师,忠国师询问马祖的禅学主旨,自在禅师回答曰:“即心即佛”。此说强调“真如”不假外求,但在自心和自境上做功夫即可,在理论上而言别无新义。因而忠国师不以为然。然闻名一时的马大师不可能就只有如此言语,遂更问其他言语,自在回答:“非心非佛。”忠国师以“犹较些子”肯定之。二者从实质上讲殊途而同归。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自在禅师在听完慧忠的评论后,也反问他的看法。慧忠用了一句隐语,一语双关,他说的“三点如流水”,即是指“心”字,他的意思是说“心”如流水般的柔软,但“心”字弯曲的样子又像是割除烦恼禾草的镰刀,也就是回应了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的流水喻与“非心非佛”的镰刀喻。其中,流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