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清代戏曲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1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程清代戏曲学习教案.pptx

课程清代戏曲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一节清代剧坛(jùtán)苏州派剧作:多是传奇剧名作,如:朱素臣《双熊梦》(《十五贯》)朱佐朝《渔家乐》叶时章《琥珀(hǔpò)匙》毕万侯《三报恩》丘园《虎囊弹》等最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2、方成培的《雷峰塔》《雷峰塔》写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zōnɡfǎzhìdù)对妇女的残酷厂压迫。这是一个以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在舞台上历演不衰。3、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清代传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位剧作家被誉为“南洪北孔”。4、吴伟业、尤侗的抒情剧吴伟业、尤侗等都是著名诗人,写戏不是为演出,只是为抒情。吴伟业传奇《秣陵春》:写南唐徐适和黄展娘的婚姻故事(又叫《双影记》),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语言典丽,头绪纷繁,不便演出,开传奇“案头戏”之先风。尤侗传奇剧《钧天乐》:以书生沈白、杨云在人间、天界截然不同遭遇,表现对科举黑暗、文人受困的强烈不满。此剧也曲辞典雅(diǎnyǎ),宾白艰深,抒情性有余而戏剧性不够,只能作为案头读物。二、清代杂剧较有影响的是蒋士铨和杨潮观的作品。1、蒋士铨,著有戏曲30余种,现存杂剧8种。其中《四弦秋》是其压卷之作。2、杨潮观,仿明代徐渭《四声(sìshēng)猿》写短剧32种,结集为《吟风阁杂剧》,多有现实批判精神。构思新颖,富有诗意。但往往可供阅读而不便演出。《寇莱公思亲罢宴》是代表作。3、吴伟业、王夫之、孔广林等人都有杂剧作品,多是案头之曲。三、清中叶各种地方戏清中叶后,各种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腔等,被士大夫称之为“花部”、“乱弹”,不仅遍布农村,而且还涌进北京和杭州,终于取代传奇,统治了戏曲舞台(wǔtái)。四、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影响大。李渔《闲情偶寄》是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者。焦循《花部农谭》是早期地方剧目重要著作。第二节李玉与《清忠谱》二、《清忠谱》l、思想内容据明末苏州市民暴动史实写成,歌颂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反阉斗争和崇高气节,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可贵品质,深刻反映明末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主人公周顺昌:清廉(qīnglián)、耿介、忠贞、刚直、嫉恶如仇,是理想的清官和忠臣形象。颜佩韦等“五义士”是市民英雄的典型。标志着我国市民阶层的政治觉醒。2、艺术成就一是成功地把群众斗争场面搬上舞台,堪称是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序》)的历史剧,填补了古代戏曲史的空白。写群众斗争场面注意虚实结合,主次分明(fēnmíng),场面纷沓,热而不乱,并善在斗争场面中突出人物性格。二是结构采取一主一副双线,主线是周顺昌与魏党之间的生死斗争,副线是颜佩韦等五人为拯救周顺昌而发动的市民暴动。结构严谨而不单调,纷繁而不杂乱。三是曲词流利畅达,宾白通俗易懂。第三节李渔与《风筝(fēngzheng)误》二、《风筝误》《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风筝误》艺术特点:构思精巧,情节新奇;结构严谨,针线(zhēnxian)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宾白既通俗又机趣,既生动活泼,又符合人物身份。三、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1、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和舞台性。2、创作强调“结构第一”。“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zhēnxian)”,“减头绪”等。3、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人物语言个性化。4、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强调“奇”与“新”。5、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6、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宣扬封建道德。第四节清代地方戏2、一场斗争:指“花、雅之争”乾隆年间,地方戏深受群众欢迎,但封建士大夫却视昆曲为“雅乐”,把地方戏斥为“花部”、“乱弹”加以禁止,因而出现了长期的“花雅之争”乾隆初昆、弋之争:由弋阳腔演变的京腔大有压倒昆曲之势,乾隆44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昆曲不能与敌。由于清政府干涉,魏长生被迫南下。乾隆55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huībān)相继进京,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各种声腔剧种艺术得到交流,产生了京剧的前身——北京皮簧戏。(二)清代地方戏的体制特点:1、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形式,突破了昆山腔、弋阳腔的曲牌(qǔpái)联套结构形式。2、唱词以七言句、十言句为基本格式,不象昆曲的曲牌(qǔpái)唱词——长短句。3、剧本组织结构主要依据冲突发展安排场次,不受杂剧、传奇那种完全按音乐套曲来分折、分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