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的任务书.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的任务书.docx

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的任务书.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的任务书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软件开发中,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试用例作为测试的基本单元,在测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测试用例数量庞大,测试用例执行的成本和时间都很高,因此测试用例的优先级排序可以帮助测试人员优先选择执行高优先级的测试用例,以达到测试效果最大化的目的。目前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主要有单目标遗传算法、模糊多目标决策和基于约束优化的方法等。但是,单目标遗传算法不能同时考虑多个目标,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需要根据专家规则和各目标之间的权重来制定算法,而且对于测试用例优先排序而言需要考虑多个目标,基于约束优化的方法在复杂约束条件下难以求解。因此,该题目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以较高的效率、较低的成本实现测试用例优先排序,优化测试用例的执行过程,提高测试效果。二、研究内容和目标(1)研究现有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和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2)设计算法的评价指标和实验方法,并对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进行评价和比较。(3)实现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并在不同软件测试实验中进行实验验证,比较算法的效果。(4)总结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工作方向。三、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以独立作者或团队进行研究。关键技术:本文采用协同进化、多目标优化等关键技术,针对测试用例排序的多目标问题,从遗传操作、优化目标函数的设计上进行优化。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个月):文献综述,研究现有测试用例排序算法,分析算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2)第二阶段(2个月):提出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研究算法的遗传操作和目标函数的设计。(3)第三阶段(2个月):实现算法,进行其它测试用例排序算法的仿真实验,比较算法性能。(4)第四阶段(1个月):总结算法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撰写论文。五、预期成果和影响(1)提出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解决了该算法存在的缺点。(2)设计算法的评价指标和实验方法,并对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进行评价和比较。(3)实现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算法,并在不同软件测试实验中进行实验验证,比较算法的效果。(4)总结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六、参考文献[1]XieX,ChenJ,MeiH,etal.Multi-objectivetestcaseprioritizationbasedonanovelgraphsourcemodelandMOEA[J].InformationandSoftwareTechnology,2018,98:1-17.[2]LiQ,WangR,ChenY,etal.Anefficientmulti-objectiveapproachtotestcaseprioritizationusingfuzzylogicfor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s[J].ComputersandIndustrialEngineering,2019,131:37-50.[3]WangP,SunJ,YuanY,etal.Multi-objectivetestcaseprioritizationusinganoveldifferentialclonalevolutionalgorithm[J].InformationSciences,2019,486:181-197.[4]KozaJR.GeneticProgramming:OntheProgrammingofComputer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M].MITpress,1992.[5]CoelloCAC.Evolutionary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AHistoricalViewoftheField[J].IEEE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Magazine,2018,13(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