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16.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pdf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常用单位:摄氏度(℃)。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K)。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物态变化知识点1.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与吸、放热关系图物质存在着三种状态,而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六种变化。第二节熔化与凝固熔化知识点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2)熔点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的熔化条件①温度要达到熔点,如果环境的温度比晶体的熔点高,但晶体的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晶体也不会熔化。②同时还要继续吸热,如果晶体达到了熔点,但环境的温度等于或小于晶体的熔点,晶体就不能从环境中吸收热量,晶体就不会熔化。(4)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现象:石蜡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结论: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升高;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5)熔化图像晶体熔化图象非晶体熔化图象凝固知识点凝固(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同时不断向外界放热。晶体凝固时,液体的温度必须降到凝固点,同时环境的温度要比它的凝固点低,这时液体才能向环境中放热。(4)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性①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凝固点)保持不变。②非晶体在凝固放热时,温度不断降低。(5)凝固现象晶体的凝固图象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知识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1.晶体(1)定义: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2)特性①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②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熔化时的温度;③不同晶体物质的熔点不同;④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3)常见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金刚石、食盐、明矾、金属。2.非晶体(1)定义: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吸热时,温度不断地升高。(2)特性: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常见物质:松香、玻璃、石蜡、沥青。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汽化知识点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2.特点:汽化吸热。3.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知识点1.定义: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