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致富经材料.docx
上传人:安双****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牧民致富经材料.docx

牧民致富经材料.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政府立学立改,把牧区牧民定居作为牧区重点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和冷季舍饲圈养工作,逐步解决草原畜牧业生产与草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计划到“十一五”末全市2759户11739人牧民实现定居,基本实现人草畜配套的一体化经营管理。围绕以草定畜,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自XX年实施以草定畜核定载畜量放牧后,市畜牧兽医局完善了草场看护员管理制度,同时还与牧民签订治理超载过牧合同书,要求牧民统一转场、限量放牧,并在主要道路设卡,全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全市81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地基本实现核定载畜量放牧。项目实施以来,载畜量同期比下降30%,植被覆盖率已从XX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45%。尤其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天池景区草场载畜量由XX年的12万头只降至现在的5万头只,草场生态和旅游景观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围绕国家项目,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从XX年起,市结合国家国家土地整理和退牧还草项目,全面推进牧民定居点饲草料地建设。4年来,先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千多万元,对包括三工河乡拜斯胡木牧民定居点、上户沟乡阿克木那拉牧民定居点、水磨沟乡柳城子西村牧民定居点内的6万多亩人工饲草料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基本实现了定居牧民人均10亩饲草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牧民定居“人定畜不定”的问题。通过测算表明实施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后,每亩草地生产力是建设前的36.5倍以上,生产产值是建设前的67.63倍。如今虽然牧区的牲畜总量减少了,但通过走农牧结合和大力发展品种奶牛、绒山羊、骆驼等养殖及牛羊育肥等现代畜牧业,反而使牧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每年8.8%的增长。围绕示范建设,保障牧民生活环境。2011年,市把水磨沟乡的柳城子西村、三工河乡的拜斯胡木村、上户沟乡的阿克木那拉村三个定居村纳入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投资上亿元加大了定居点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及文化室、卫生院、幼儿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与搬迁前相比,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定居牧民不但收入稳定增长,而且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成果,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围绕技术服务,保障牧民致富技能。自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市、乡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对搬迁牧民实施跟踪服务、结对帮扶,同时还把技术人员的服务绩效与技术考核和职称评聘相挂钩,保证了技术指导到位,使大部分牧民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种养殖技术。据统计,2011年水磨沟乡定居牧民种植的苜蓿亩产达800公斤、糜子亩产达120公斤;三工河乡五疙瘩牧民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270公斤,最高的达到了400公斤,人均增收近千元,搬迁牧民在农牧结合的道路上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径。通过调查对比,搬迁定居牧民人均收入比未搬迁定居的高出1500-2500元,定居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高于未搬迁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