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科教学顺利的融入一些法律知识,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师应该有相对过硬的法律素养。法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相对过硬的法律素养,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教师自己必须掌握。例如:《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涉及到教师工作性质的法律,教师必须要掌握。但是,学生终究是要融入社会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每一个人都有许多法律知识要学,像《中华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这几部法律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中华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规定了哪些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该接受怎样的处罚,这些都会有明确的规定;在《民法通则》中规定了从事民事活动的年龄和规则;《刑法》规定了哪些行为构成犯罪;等等这些都是要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知识,试想我们教书育人的教师都是法盲,可能有时候违法犯罪了都不知道,那该是多么可笑多么可悲的事。至于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更是空谈。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小学语文教师在学好法律知识的同时,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学会适时适度的像学生渗透法律知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这都是在《民法通则》当中有具体规定的,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在部编版教材《景阳冈》中,武松打虎这情节孩子们确实喜欢,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有可能的涉及到《刑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首先武松打死老虎,是否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刑法》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因此不构成本罪,但是从《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角度,我们应该倡导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这些简单的道理通俗易懂,老师可以举一些生动例子来讲解,例如:曾有人问,在野外将要饿死,杀大熊猫吃肉犯罪吗?肯定的回答这是《刑法》所规定的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不过,小学的孩子,只能懂一些简单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些更深层次的、专业的法律问题,就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讲。因为讲了他们也不会懂。三、教师要教会学生生活中的“法”以我们新站镇中心学校为例,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同时兼任了德育教师的担子,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一般会在语文课开课之前,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最朴素的法律道理,比如:拾到东西要交老师或者学校,这是《民法通则》关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的规定,未经允许不准私自翻看他人日记,这是《民法通则》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大件的物品小学生没有私自送人的权利,这是《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规定。等等这些,老师都可以在处理学生小摩擦的时候给予讲解。既起到了调和学生纠纷,又起到了普及基本法律知识的作用。四、教师要教会学生“诚信是立人之本”,更是一种“契约精神”在很多语文教材中,都有关于诚信的格言.人无信不立,言而有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讲的,同时也是《民法通则》当中人们从事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