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山不老》评课(模板8篇).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青山不老》评课(模板8篇).docx

2024年《青山不老》评课(模板8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青山不老》评课(模板8篇)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精确的语言表述是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要素,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精华,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青山不老评课篇一11月30日上午第三节,我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一课。听刘老师的课学到了不少经验,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老师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诵,再配上屏幕上的图,导入新课,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由读完课文后检查字词,并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个词震撼了你?这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刘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前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带动全文的学习,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刘老师设计了问题,并以排比的句式呈现,“他仍坚持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中有句“3700亩林网”,这在学生头脑中很抽象,老师告诉学生1亩=667平方米,算算相当于多少间教室。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更能体会到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还有学第二自然段大环境时有一句古文,怎样理解?你从什么地方知道?表扬并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学习课文。还有读课文时动笔墨圈划等,老师很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刘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了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刘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不少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比如补充老人真实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角度,使学生从对老人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人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并有感而发练练笔,培养写的能力。刘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我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略读课上,学生应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应说得更少、更精。青山不老评课篇二欣赏的地方:1、层次清晰。课始,根据例题“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利用直观图帮助理解算理。紧接着,通过试一试“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只能用第二种方法,体会到第一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然后再探讨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分数×整数的倒数)。最后通过巩固练习形成技能。2、注重学生对算理、算法的叙述。尤其是教学例题时,朱老师多次请学生把算理、算法进行叙述,学生的叙述也非常完整到位。3、重视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朱老师特意安排了判断题,强调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而不是分数乘以整数,不是分数的倒数乘以整数的倒数,不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从而突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中,分数没变,符号变了,整数变了,它是除法不是乘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个人建议的地方:1、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数的分子是整数的倍数时,可以直接用分子去除以整数做分子,另一种需要把除以整数转化成乘以整数的倒数。前一种方法相对而言计算要简单,但有局限性,后一种方法由于需要转化符号、转化除数,相对而言要难一些,但它适合任何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这节课中,朱老师很重视后一种方法的教学,有点忽视前一种方法。比如,出现分数的分子是整数的倍数的情况时,也会强调后一种方法。个人觉得,前一种方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在分数的分子是整数的倍数的情况下应该提倡前一种方法。2、在解决问题时,朱老师可以再放开一点,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比如,通过例题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后,出示“试一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不需要提醒“4/5÷3能不能用第一种方法?”,即使学生用了第一种方法尝试,失败了,那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再如,练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