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清远导游词清远导游词范文1清远天子山瀑布为一组天然梯级瀑布群,位于清远市清新县高田镇西坑山区,清新县第一峰天子山(俗称大罗山,海拔998米)南麓,距高田碧水滩漂流3Km,离清远市区19Km,距广州68Km,东距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8Km,毗邻飞霞旅游风景区。二级水泥路直达景点,交通便利。瀑布群由汇聚天子山泉的溪流穿山跃谷而成,流量巨大。共有大小瀑布十多处,并有一字潭、龙潭、水帘洞等众多景观,其中天子山瀑布落差90多米,溪水顺山岩铺泻而下,有如珠帘挂壁;天后瀑,落差80多米,溪流飞湍而下,穿过元阴雾,蔚为壮观。区内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以上,实为一座天然氧库,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天子山山高险峻,远离闹市,林木茂密,物种丰富,山花烂漫。沿谷底溯溪而上,流水潺潺,幽森险峭;溪中巨石或平滑如砥,或嶙峋兀,石下成潭,清澈见底,鱼游嬉戏;兼有罗山翠竹,自成一景。控险、观瀑、揽胜、亲近山水,荡涤尘嚣,乐在其中。相传七百多年前宋少帝被元兵步步追击,仓惶南下时,途经此地,在天子山守山暂避。在陆秀夫、文天祥等主战派的'护卫下,在朱文焕、王九都、徐起公等战将的浴血抵抗下,元兵在北江两岸遭受重创,南宋三位战将也兵败殉国,长眠于清远。清远导游词范文2清远古龙峡国际漂流基地位于清远市清新县内,距离广州市区仅68公里,广清高速直达景区。清远是中国漂流之乡,而古龙峡作为清远漂流的巅峰之作,被业界评论为“广东漂流看清远,清远漂流看古龙”。清远漂流之古龙峡漂流,是广东最刺激的漂流,没有之一。高差达千米的古龙大峡谷赋予了漂流与众不同的特色,集瀑布、深潭、奇石、丛林、珍稀植物于一体,悬崖对峙、奇峰耸立、滩多水急,银瀑飞溅,人随艇飞,移步换景,自然景色之美令人为止震撼。浪尖上的过山车:古龙峡漂流,漂流赛道的平均坡降为9.5%,超越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7.5%的平均坡降。最心跳的体验当属古龙峡“神龙回首”河段,180度的大转角,类似雅鲁藏布江大气雄浑的U型大转弯,两岸壁仞千尺,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高速滑行的皮艇像浪尖上的过山车,飞旋在波峰波谷间,在惊魂未定之际又嘎然而止,橡皮艇稳稳跃入一个的清澈水潭里,平静下来,尖叫声似乎还在耳边。一处处激流回旋,一道道极限落差就在一路尖叫声中被抛在身后了。回转身去,油然而生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迈。阴柔的漂流:阳刚十足的古龙峡漂流赛道其实也有“阴柔”的一面,由于峡深壁陡,悬崖对峙,山高林密,古木参天,藤蔓相牵,古龙峡的河道被“森林隧道”重重包围—原始丛林遮天蔽日,漂流河道终年难见天日,年最高气温仅为22℃。与其他漂流夏季暴晒相比,古龙峡是广东所有水上项目中唯一号称“不用搽防晒霜”漂流。漂流河道的主要水源来自峡谷中的古龙洞,洞内分布多层砂页岩,多股泉水汇涌而出,水声轰鸣,清澈冰爽,自古便有“古龙鸣泉”的典故。水源经化验为一类饮用水质、富含各种植物和矿物质精华。在森林隧道里激流勇进,在天然矿泉中与浪共舞,尖叫减压又可护颜美容,自然成为许多爱美女士的激情首选。瀑布。在高差数千米的'群峰的夹峙下,古龙峡两岸河谷幽深,泉瀑飞泻,崖树斜逸,异草遍被。景物特色可用“奇,隐,俏,巧,幽,旷,惊,险,全,古”十个字来概括。峡谷内保存着3000万平方米亚热带原始丛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9.1%,春夏绿浪翻滚,秋冬色彩斑谰,是清心洗肺的“大氧吧”。清代诗人袁枚以“云开古龙峡,浪腾万丈崖”以及“万山如浪涌,泉鸣溪涌流。浮云脚下踩,松涛景色殊”形容峡谷的壮美幽深。万丈崖大瀑布—被誉为“粤北第一瀑”,落差达181米,宛如银河飞泻,串串银色珠帘飞溅而下,彩虹幻出,气势磅礴。在悬崖壁峭壁撞击下,飞入峡谷激起惊涛骇浪。瀑布两层叠水的第一层如同一幅巨大的素绸,折射着银色的闪光的和迷蒙的水雾。第二层似银河飞泻,串串银色珠帘飞溅而下,彩虹幻出,水声轰鸣。穿越500米的原木观光栈道,游客就可以零距离体验扑面而来的震撼。清远导游词范文3金鸡岩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清高公路5公里处,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及宗教胜地,为清远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据《清远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有堪舆大师报喜于唐都长安,称清远有灵山,发现金芝。唐玄宗遂遣使来求,获灵芝于此,敲之铿锵,如金属之声,故名“金芝岩”。明朝《广东通志》记载:金芝岩深不可测,相传通云梦泽。岩分三洞,一洞有石井,深数十丈,井眼与海眼相通,一洞有三石并立,水滴其上而地竟不沾,其下有穴,穴有石燕。顶有天池,一大一小。晋朝葛稚川(葛洪)隐此炼丹;至六朝时隐士卢孝章(卢度)亦隐于此,行事多神异,世称其有道术。岩内有枕石在,至今邑人目为“卢公卧石”。景区内有一亿多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岩洞,因洞内大厅石壁上有酷似金鸡的钟乳浮雕而得名。苏东坡、方信孺、汤显祖、屈大均等历代文人雅士曾在洞内留下题刻和诗文。金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