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流行。5、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以、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三)居室建筑的演进(四)习俗风尚的变革4)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上层人物的提倡也是其变化的重要因素。(3)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一平衡,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13安徽)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13重庆)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近代社会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二)广播影视的普及2、电影事业的发展1)诞生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传入了西方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2.辛亥革命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3.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传播了西方的民主科学和进化论思想。4.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建立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5.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眼界的开阔,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准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13天津)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13浙江)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示例1: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