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2023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2023(精选27篇)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2023篇1平遥古城的城墙很宽,城墙的上面铺着很大的城砖。在城墙的瞭望口上架着几门大炮,这是当时最厉害的武器,所以赐了个名字叫“神武大将军”。人们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因为“不想做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再让我们到县衙去看看。县衙坐北朝南,正门的两边蹲着两只大石狮子,开着大口看样子很威武。衙门的门栏很高,两扇大门又厚又重,漆着朱红的颜色。走进院内,东西两房是古代收税和纳粮的地方,各有六个窑洞,寓意六六大顺。再往里走是一个很大的正殿,是古代县太爷办公的地方,上面挂着“明镜高悬”的大匾,左右两边放着许多审堂用的刑具,让人进去有一种森严的感觉。绕过大殿进入后院,是县太爷吃饭和休息的地方,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意思是视人民如父母。为人民办实事。从县衙出来,我们漫步在明清一条街。这里全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各个店铺的门面和牌匾也是古代的样式,如果人们穿上古代的服装,就可以在这里拍古装剧了。这张照片就是我在这条街上照的。最后一站让我们到中国最早的银行——日升昌票号去看看。在右侧帐房里塑着两个蜡人像,一个像是在收钱,另一个在记帐。据说在这里一个记帐的伙计,一年能挣到80两银子,在当时一两银子就可以买一亩地。银票上有严密的防伪措施,为了防止老顾客破译,100年就更换了300套密码。来到后院,这里的墙都是又厚又高,墙缝里砌着好多钱币。据说是为了显示主人家的实力。到这里,平遥古城的旅游也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2023篇2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就带我一起去平遥看看。为保护古城,汽车不能开进城里,只能有自行车和电瓶车可以通行。我们住的酒店是古城最具特色的平遥会馆。它是一座很大的古宅院,有很多个独立宅院,我们住的房间在一个单独的安静的宅院中。令我特别兴奋地是,我们的床是具有北方特有的炕,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炕,忍不住躺下去体验一下,炕前还有红灯笼,就像电视里看到的一样漂亮!在酒店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去逛了。来到南门古城墙,遇到当地的导游,他告诉我们古城已有有两千八百年的历史了,因为这座古城的形状象一只乌龟,所以有“龟”城之称。平遥古城的城墙很高很高,远看特别有气势。下了古城墙,我们去了明清一条街。这是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从街上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繁华。这条街上有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就是古代的银行,“日升昌”是中国银行的开山鼻祖。之后我们又去了古城中心的清代县衙,这里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县衙。正门的两边蹲着两只大石狮子,开着大口看样子很威武。再往里走是一个很大的正殿,是古代县太爷办公的地方,上面挂着“明镜高悬”的大匾,左右两边放着许多审堂用的刑具,让人进去有一种森严的感觉。正殿后面是县太爷的书房、卧室、还有花园。街上有很多山西特色小吃店,我尝了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平遥最有名的平遥牛肉、及山西特色的碗秃、栲栳栳、拔烂子······平遥古城就象一个充满故事的老人,令人回味。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2023篇3诸位游客,大家好。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遥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历史了。现在这座平遥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拓跋陶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平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精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平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一、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