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PAGEPAGE6法律教育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法律教育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本文关键词:协同,培养模式,法律,研究,教育法律教育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法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要求学校有效掌控校外导师资源,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将协同观念融入规章制度和教学活动,校内外导师分工协作,构建校外导师的权利体系,让校外导师真正参与到法律硕士培养中,实现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践性法律职业人才的目标。【关键词】法律硕士;协法律教育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本文内容:【摘要】法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要求学校有效掌控校外导师资源,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将协同观念融入规章制度和教学活动,校内外导师分工协作,构建校外导师的权利体系,让校外导师真正参与到法律硕士培养中,实现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践性法律职业人才的目标。【关键词】法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激励机制;权利体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双导师”成为法律硕士培养的基本模式,许多学校也聘任实务部门的人员担任法律硕士的校外导师,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随后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研究的热点也集中在“双导师制”上。关于“双导师制”研究的内容,大体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推行“双导师制”的重要性。第二,“双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双导师制”的完善,特别是针对校外导师的聘任、待遇、权利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四,法律硕士培养中的域外经验借鉴,主要是对美国经验的介绍和引进。在这些研究中,思路大体一致,意见和建议基本类似。戴激涛教授提出的“协同培养为中心的双导师制”[1]是一个创新性的提法。但对于“协同培养”的模式和机制没有系统分析。本文拟以“协同”为核心,讨论法律硕士培养中各元素的协同协作,以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1协同的基本框架关于协同,《说文》的解释是“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包含有合作、同意、配合之意。即所谓协同,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由多系统构成,各系统或部门之间遵循特定的相同的规则,相互配合,以实现培养目标。具体到法律硕士的培养上:第一,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践性法律职业人才”,其实质是职业教育,因此法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获得能力、职业思维应用能力和法律信息综合能力。因此,法律硕士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实务性指向,突出应用性技能,将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法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法律职业培训以及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和学习等制度都视为法律专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各个环节虽然各有侧重,但需彼此有效衔接形成环环相扣。在这个导向之下,法律硕士应当重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训练,但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也不容忽视。第二,法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特征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规范为手段,以合作为基础。所涉及的主体包括学校、导师(校内、校外)。协同的重点是,学校应当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范,校内外导师分工明确、平等协作,按照教学规律,实现培养目标。第三,法律硕士培养的系统包括:学校的管理子系统,双导师的协作子系统、师生的教与学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校内外导师的协作是核心,而学校对整个培养的管理,包括校外导师的聘任条件、聘任待遇、校外导师在法律硕士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整个协作效果的基础。是否能实现培养目标,要检验学生最终是否掌握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各种技能,最终在反馈到培养机制上,并对培养过程和模式存在的问题反省、纠正,这样整个模式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如图1所示。第四,协同培养模式是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模式。“校内专职学术导师侧重于培养法律硕士生的理论修养和理论创新能力;校外兼职实践导师侧重于培养法律硕士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职业实务能力。”从宏观上来讲,协同模式的实行,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法律实务人才的需要;从微观上讲,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学校导师“双重能力”的获取,也起到了间接地促进作用,这个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即校内导师应当兼具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将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成长提供高水平和高规格师资,最终实现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2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