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乘法分配律教案1教学目标:略学问与技能: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初步了解乘法安排律的应用。2、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安排律。3、能用乘法安排律进展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结合详细的问题情境经受探究乘法安排律的过程,理解并把握乘法安排律。2、学生在发觉规律的过程中,进展比拟、分析、抽象、概括的力量,增加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学生发觉、探究的意识。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确实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觉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胜利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重点:理解乘法安排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会运用乘法安排律。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安排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师:昨天,同学们通过微视频自学了什么内容?(乘法安排律)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乘法安排律。二、沟通自主学习任务单师:通过观看《乘法安排律》的微视频,你知道了什么?(乘法安排律的意义,如何理解乘法安排律)(一)小组沟通:任务一1、任务一:乘法安排律的意义从“举例”、“意义”和“用字母表示”这3点绽开沟通。2、学生汇报:师:谁有不同的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多少个?(很多个)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觉?(提醒乘法安排律的意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安排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a×(b+c)=a×b+a×c师:“分别相乘”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字母表示说一说。(二)小组沟通:任务二1、任务二:理解乘法安排律从“画图”、“乘法的意义”这2点绽开沟通。2、学生汇报:(画图理解)师:谁有不同的画法?(课件演示)认真看图和等式,谁看懂了?说给大家听。1、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4×2+6×2=(4+6)×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师:看来,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就孕伏了今日学习的乘法安排律。2、组合图形大长方形的面积:4×2+6×2=(4+6)×2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中也有乘法安排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乘法安排律,很好。3、结合乘法安排律来理解多位数乘法的笔算。25实际上是把12分成25×12×12()+()进展计算=25×(+)师:同学们能联系旧学问学习新学问,真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觉其实数学中有些新、旧学问是有联系的。4、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安排律。乘法分配律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1、初步感知。(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A:B:(61+39)×261×2+39×2=100×2=122+78=200(米)=200(块)(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