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精编.docx
上传人:Th****84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实践活动精编.docx

实践活动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精选14篇)实践活动篇1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生字、新词2、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词语及过去学过的词语。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4、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同学们,你能给这些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本单元学过的字和词吗?风-枫-枫桥办--苏—姑苏衰—蓑—蓑衣立—笠—斗笠兔—冤-冤枉东-栋—栋梁二、读词语,找特点,写词语。“特点”指的是在一个词语中包含着“人(他人)”和“己1、要写约定俗成的短语或者成语,不要随意编造。舍己救人、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在全班交流语言积累。三、读读,说说谚语的意思“说说谚语的意思”主要是说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有的谚语也是成语典故,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意是: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风险就不能取得成功。语出《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本意是:道(正气)高一尺,魔(邪气)就高一丈。原指正气难以修得,邪气很容易就胜过正气。后来多用来比喻双方的势力、能量、手段一方比一方更强。也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思是:明明知道前面有艰难险阻,却坚定不移地前进,决心战胜艰难险阻。比喻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意思是:想要别人不知道(你做的事多指坏事),只有你不去做。或者说,你做了事情就别想不让人家知道。多用来劝诫那些想做坏事而又心存侥幸不让别人知道的人。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意是:好的药虽然很苦却有利于治病,中肯的话虽然难吠却对做事有帮助。这句话是希望人们能够听进别人尖锐的批评。原为‘‘恿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出自我国古代童蒙教材第二课时教学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分析和概括能力。教学过程:1、读读短文说说丑姑是个怎样的人?相貌丑,心灵巧,机智勇敢。——这是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过程。2、你是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具体事例。——这是从抽象概括又回到具体的过程。《丑姑》这个故事很有趣,她的智慧和勇气对于学生的心智,对于学生评价人物的“眼光”都会有所启迪。3、给这篇故事换一个更恰当的题目。“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4、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丑姑貌丑而心灵,机智勇敢。她两次解答了老公公故意设计的难题,帮助公公回敬了皇帝的“故意为难”,使皇帝感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课后小结:利用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了写人记事文章的理解方法,学生再进行阅读理解时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练习检查背诵和默写实践活动篇2活动目的1、发展幼儿跳跃能力,增强动作协调性。2、大胆想象,探索不同的跳绳方法,发展幼儿与人合作能力。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根跳绳,学会基本跳法。2、录音机、磁带。活动过程1、开始部分幼儿站成六路纵队,做老师自编的绳操,有上肢、下肢、体转、腹背、跳跃、放松运动。2、基本部分(1)幼儿分散在场地上,用不同的方法练习跳绳。(2)鼓励幼儿在学会跳绳的基础上,创造性变换花样跳,尽量与别人跳得不一样。请有创意的幼儿示范,大家都来学一学。(正跳、反跳、单脚跳、双脚跳、两脚交替跳、边跑边跳、两脚交叉站立跳、两手胸前交叉甩绳跳等。)(3)两人一根绳,幼儿结伴跳绳,教师指导幼儿合作跳绳:两幼儿同时甩绳同时跳;一幼儿站着不动,一手甩绳,另一幼儿甩绳边跳;引导幼儿把一人的跳绳方法迁移到两人合作跳绳过程中。(4)请合作好的幼儿示范,让大家也变换花样试一试,看两人合作学会了几种跳法。(5)幼儿分成4组,跳绳赛跑。(6)复习游戏“我是木头人”。3、结束部分。(1)放松整理活动“我愿和你跳个舞”。(2)每个幼儿领一根绳子绕好,返回活动室。活动结束:晨间活动时,幼儿继续练习花样跳绳。鼓励幼儿由两人合作到三人合作跳绳。实践活动篇3一、活动目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三、活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一)示范游戏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