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产业区位因素重难点归纳.pdf
上传人:飞飙****ng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考地理产业区位因素重难点归纳.pdf

高考地理产业区位因素重难点归纳.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产业区位因素重难点归纳选择题1、济南章丘是有名的“铁匠之乡”,章丘铁锅为当地传统手工锻造的锅具,历史悠久,制作过程需经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千度高温,万次锻打,具有不粘锅、寿命长的特点。目前,章丘铁锅锻造技艺正面临失传危机。2000年前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手工锻锅铺几乎全部倒闭。最近几年,当地积极将该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铁锅产业被“重新点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2000年前后章丘手工锻锅铺几乎全部倒闭的主要原因是()A.工艺复杂,缺乏传承人B.产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C.原材料供应短缺D.市场的冲击(2)当地积极将章丘铁锅锻造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主要是()A.传承制作技艺B.扩大生产规模C.扩展销售范围D.吸引游客答案:DA【提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解析:1暂无解析【解答】(1)2000年前后,现代化锅具企业崛起,以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章丘铁锅是纯手工锻造,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因此,章丘手工锻锅铺几乎全部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冲击。缺乏传承人是当地该行业较长期的问题,短期内难以产生后果。原材料供应短缺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无法推断。虽然产量低,但质量好,则会导致供不应求,不会倒闭。故选D。(2)由于章丘铁锅锻造技艺正面临失传危机,因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主要是传承制作技艺。扩大生产规模、扩展销售范围、吸引游客是次要目的。故选A。2、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下列地区最适合发展“鱼菜共生”模式的是()A.长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湟水谷地D.黄土高原(2)“鱼菜共生”模式的优势有()①鱼类主要以蔬菜的根系为食②蔬菜可从鱼塘中汲取养分③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④丰富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3)该农业模式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A.市场B.技术C.水源D.地形答案:ABB【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解答】(1)鱼菜共生模式比较适合在水系发达和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故选A。(2)鱼类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为食,①错;蔬菜可从鱼塘中汲取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元素,②对;“鱼菜共生”模式可以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③对;丰富农产品的供应,增加农民收入,④对。故选B。(3)相对于一般的池塘,采用鱼菜共生体系的池塘要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实行规范化养殖生产,以高产、高效和无公害为技术要点,实施一系列配套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池塘准备、饲料选择、投饲技术、病害综合防3治、水质调控、渔业机械等标准化养殖生产。鱼菜共生的农业模式,主要受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影响,本题易错选成市场,要注意:“鱼菜共生”养的鱼或者种的菜等类型是由市场决定的,但能够实现“鱼菜共生”,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又不需要化肥,是需要“技术”的;水源和地形不是决定性因素。故选B。3、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及长期秸秆离田,导致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与退化严重。我国技术人员经多年研究,总结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即玉米收获时将秸杆粉碎覆盖在地表,春耕前把窄行的秸杆归集到宽行,露出待播种带,次年轮换(图3)。目前该技术在东北地区多地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据此完成下列题目。(1)东北地区黑土遭受侵蚀较严重的季节是()A.秋冬B.冬春C.春夏D.夏秋(2)东北地区推广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①宽行覆盖秸秆,增加土壤有机质②宽窄行相间,增强通风和透光性③窄行种植作物,减少土壤侵蚀面积④宽窄行轮换耕作,增强市场灵活性4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春耕前,窄行不覆盖秸秆是为了()A.增大水分下渗B.提高土壤温度C.改善土壤结构D.避免杂草生长答案:CBB【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改善措施土壤的观察、形成与养护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