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九年级(上)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1九年级(上)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docx

2021九年级(上)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1九年级(上)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试题分析1.试题分析,内容、题量、难易度等;本次考试试卷为150分,100分钟。试卷结构为四部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以及作文组成,共24个小题。本次考试题目难度适中,个别题目出于中考前选拔优秀的考虑,得分点较细,难度较大。2.答题总体情况、得失分情况及学生答题失分典型分析。本次考试5首古诗中的默写得分率极低,默写虽为重点考试篇目篇目和文言文的重点句子,但由于初三背诵量大,学生对诗文的巩固时间又不充分,平时不肯多下工夫,造成失分重灾区。此外对学生了解还欠缺,比如八下的内容《虽有佳肴》为疫情后的教学内容,学生效率低,复习反而要作为重点,强化落实,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巩固到位,得分率低。另外失分为谐音错误,学生“游子意”默写成“有此意”“由子意”都说明学生并未理解诗歌内容导致的。这届学生基础实在太过薄弱。课内古诗文理解第6、7两题得分率比较高,复习较到位。但第6题,竟然把苏轼穿越到唐朝,或者作者杜甫,刘禹锡的还存在,说明这部分学生上课效率极低,常识类的知识点依旧空白。第7题的采分点“但”“耳”“如吾两人”倒装,学生基本答到,但是“耳”“罢了”这一意项丢分的也有一部分。因为是语气词,学生平时还是比较忽略的。第9题为考试的重点,平时强调到位,但要从文章中选择照应词语,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是难点,”“月”“醉”都成为他们瞎填的理由,实际上诗歌的主旨都不理解才是真正的答不出题的原因。此次课外文言文是一篇短小的人物传记,总体情况良好。第10题是对“得”“余”一词多义的考查。“余”与“许”的意思相近,部分学生混淆两义,于是造成失误。“余”强调的是多,而“许”只是左右,约数。属于近义却不相同。第12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不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分析,强调的是“孝”和“义”两方面内容。学生的答题太过于宽泛,“节约”“勤劳”都成为备选。“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学生把“礼”的部分也放入义中,形成错误。另外“行乞”这一行为对人物形象有作用,但学生概括内容将其抛弃的居多,只涉及到赚钱或省钱的相关内容,导致这点答不到位。现代文一为议论文选段共18分。涉及到标点,词语,论证思路等方面题型,中规中矩。第13题是“引号”的作用,部分学生对其作用缺乏积累失分,甚至理解为强调的,平时教学还应顾及这部分不理解的学生。第14题考的是词语的对应关系,其实在后文中已有句子与之对应,联系上下文才是答题的方法,可部分学生答题盲目,缺乏答题的方法。第15题论证思路题型,第3段的概括需要联系全段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上”“这样”“还”等引导词就能梳理到位,本段是讲述的是三本书之内的内在关系。但学生仅是抓住单一的句子,概括为书的作用则答案不够完成,这题失分严重。第16题,涉及到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整理,需要联系4,5,6三段的内容来答题才是最完美的答案。可学生大多就段论段,且概括不能到位,大多学生泛泛而谈段落的内容,把论点写出已经不错了,至于论据概括的很少很少,更不用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联。现代文二为记叙文,涉及字词积累,语言,内容理解,论述题。第17题,失分极高,“废”“费”平时就经常写错别字,学生根本找不出来,由此可见这届学生基础知识极弱,课外的积累量也很低。第18题考察的是语言的表现力,学生答题可从修辞,句式,词性等方面去分析句子,范围大,得分点多,失分算是少的,但是学生不能从对人物的作用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去解析答案,因此或多或少都要被扣一到两分,这也是区别优秀和中等的分水岭。第19题,学生看文章较为粗略,不能在文章中找到关键的句子并分析句子的差别导致失分。文中未谈到造檀皮纸的速度快。第20题,这题的答案多样化,无论从伞骨还是从材质,刷油的次数都可以得到分数,但学生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从两个人物下手答题,理解相当抽象。而第三空中应该从文中延伸的情感,技艺传承的内容需要安度概括的,反而被学生落到实处,写到了雨伞用在何处。学生的思维很让人费解啊!第21题属于是论述题,送分题。但对于中等生以下的学生,尤其是分析能力欠的来说,就变成大难题,找不到写保护传统文化的理由,连两个句子都写不出来的居多。对于这类学生来说,除了游戏,文化对他们是一片空白。知识面狭窄,又不知道如何扩充文句,这也需要指导到位。综合运用题为筛选及理解材料题,难度不大,但部分学生连题目都不细看,瞎选。难度较大的是23题,AD选项相似。区别在于有没有根除两字,从常规上说,“根除”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用排除法较为合适。第24题依然是送分题。但学生既习惯于语言暴力,又不懂得用标语的形式写句,语言既不雅还不简洁,导致失分。第二题是修改病句题,平时不怎么训练,学生对这种类型题还很陌生,平时说话也不注意语病,因此得分率不高。作文部分题目是《迎风而上》。本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