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穴位敷帖法一、概述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垠、斑蟊、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碎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脚心疗法或涌泉疗法。作用原理及特征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二、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操作方法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醋调:解毒、化瘀、敛疮,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行气、通络、消肿、止痛,虽用药缓,可激其性;油调:可润肤生肌。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二)药物的制作4、膏剂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5、饼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腧穴。(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2、常用贴敷方法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2、常用贴敷方法此外尚有叩法、离子透入法、熨敷法、掺法等。(三)、操作方法3、贴敷时间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较大及发泡之品。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蒜泥贴敷法示意图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法示意图三、常见疾病的穴位敷贴方法常见疾病的敷贴方法操作步骤:或制成散剂,装塑料袋中备用,以上为1人3次用药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时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天,三或四次为一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三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可以长年使用。贴敷方法:取肺俞、心俞、膈腧3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咳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再敷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黏贴。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激反应明显者应提前取下。皮肤反应:局部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会遗留色素沉着。特别提示: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的治疗。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冷,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轻药物疗效的食物。(二)、口疮治法:导热下行取穴:涌泉(双)药物选择:吴茱萸操作步骤:取吴茱萸12g,烘干或焙干后研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本法对咽喉作痛亦有效。特别提示:吴茱萸醋调敷涌泉法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敷脐中可以治疗脘腹冷痛、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三)、感冒治法:解表疏风操作步骤: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穴、迎香穴、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次,1-3天为1疗程。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方法为将大蒜10g,去皮洗净,捣成泥状。每次取3-5g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操作步骤: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反复感冒者。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