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审计抽样的经验关于审计抽样,国际审计准则是ISA530,我国的审计准则是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抽样,这两者几乎一样。各事务所在这方面的规定,也大体如此。不过,在实践当中,不管国内所还是国际所,不管哪一家四大,不管在哪个国家,做的正确的非常少。我这话说的可能有一点儿绝对,但我的有限的经验告诉我,绝大部分审计师的数理统计知识太差,根本理解不了审计抽样的原理。0.什么是抽样国际审计准则里说,选取总体里的某些东西做审计测试时,有三种选法。一是全选(简直是废话),二是选取特殊的,三是审计抽样。要是做了一,我也没啥要说的了。要是做二,那么这个特殊的得有个能写得出来的客观标准,然后按这个标准从总体里选。比如标准是金额是整万元的,等等。这个标准当然应该和你做审计测试的目的有一定关联。做完了二,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那部分,相当于没有经过任何审计测试,仍然要想个法子做测试,除非其总额/性质已经很不重要了。这个要想的法子,往往还是三.审计抽样,只不过是总体比原来缩水了而已。1.抽样的目的抽样的目的一般是两种之一:要么是测试内控的执行是否好,要么是实质性测试抽查细节。也有个别抽样是以一博二的双重目的抽样,例如审计师监督存货盘点时的抽样。目的不同,样本选取方法就不一样,对于抽样发现的偏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也就不同。测试内控执行是否好的抽样,每一个样本得到的结论就是简单的Yes或者No,不要去谈金额大小。另外,一般是抽样20-30个,这是由数理统计里的正态分布和置信区间等理论计算决定的。我大概就理解这些,详细的计算我自己没做过。如果是实质性测试的抽样,就和金额有一定关系了。因为,一般实质性测试的抽样,要能够用样本的误差来推算总体的误差。而不仅仅是发现一个个体有问题就只对那一个个体做解释或做审计调整。有一个原则要记住,抽样从来都不能彻底解决某个科目是否低估(understatement)的问题,即使双向抽样也不行。因为不管怎么抽样,都是有总体存在,才能在总体的范围内抽样。监督存货盘点时的双向抽样,只不过是有两个总体而已。一个是帐上的存货,一个是仓库里的存货。如果客户有一个仓库是在外面租的没告诉你,你还是没办法。2.定义抽样单位(SamplingUnit)抽样单位是构成审计对象总体的单位项目,也就是每个个体。它可以是凭证,可以是每个客户的余额,可以是每张发票。若干抽样单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比如,对于应收款的期末余额这个总体,它是由每个客户的余额构成的,也可以看做是由每个客户尚未付款的发票汇总而成的。如果将应收款期末余额看作是由历年借方发生额和历年贷方发生额相减的结果,则总体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历年的借方发生额,一个是历年的贷方发生额。前者的个体可能就是历年记录的每笔收入,后者的个体可能就是历年记录的每笔收款。抽样单位好比是物理学中的质子,中子,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对一个抽样单位,你的审计测试要么做了,要么没做,不存在做一半的情况。例如,将应收款的期末余额看作是总体,将每个客户的余额看作是抽样单位时,对于某客户余额,要么发函证,要么不发。或者要么全部做凭证检查,要么不做。这个全部做凭证检查也不好做的,因为一个客户的余额可能是历年借贷累计下来的,就算假设期初数是已审计数字没问题了,当年的借贷都查一遍也不容易。变通的办法就是将这个客户的余额再看作是一个总体,做二次抽样后再做审计测试,二次抽样要遵守的抽样规则是一样的。3.每个样本都有机会被抽到及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抽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每个抽样单位都要有机会被抽到。但机会并不一定非得是均等的。如果是测试内控为目的的抽样,则每个个体的机会一般应该均等,因为,每个个体出错所代表的审计风险是一样大的。风险相同,则被抽中的机会就应该相同。如果是实质性测试目的的抽样,一般是以金额为标准。金额的误差大小与审计风险的大小成正比。因此,从统计学角度讲,一张金额为10万元的发票和一张金额为1万元的发票,其被抽到的机会应该正好10倍于后者。如果你的抽样机制能够能够确保这一点,这种抽样方法就被称做是统计抽样,因为它能公平地让每1元金额被抽到的机会都完全相等。注意,这里的抽样单位是每一张发票,但由于测试的是总体的金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其实不是发票,是每1元金额。让每1元金额有平等的机会被抽样抽到,是真正的公平;让每张发票机会均等,并不是真正的公平。这就好像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按人头表决还是按股权表决一样。但一般的抽样方法都做不到这么科学精确,所以,一般的抽样方法都是非统计抽样。并不是说你的抽样方法是随机的,并且用了一些理论和工具就是统计抽样了,真正要看的,是你的抽样方法的结果是不是真正公平。从数理统计的角度讲,抽样都是为了通过样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