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之廉洁纪律素材.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多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之廉洁纪律素材.docx

(多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之廉洁纪律素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之廉洁纪律素材【摘要】(多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之廉洁纪律素材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7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之廉洁纪律素材汇编目录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硕士研究生章小龙: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分析和应对之策1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文阳:新时代高校廉洁纪律建设困境及对策探析基于桂林市五所高校的调查5李逢春:严守廉洁纪律厚植政治生态11菏泽日报评论员:严守廉洁纪律坚守从政底线14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刘一霖:严守廉洁纪律永葆清廉本色16西安日报本报评论员:严守廉洁纪律永葆清正本色2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李江:中国共产党廉洁纪律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经验24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分析和应对之策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硕士研究生章**违反廉洁纪律是常见的违纪行为之一,当前,查处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涉及违反廉洁纪律问题。习主席告诫全党:“党教育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一旦在廉政方面出了问题,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本人以前的一切努力就毁于一旦。”抓好军队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预防处置,应从分析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入手,寻根溯源,对应施策,推动促进军队反腐倡廉工作落实。一、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分析任何行为表现都离不开心理作用的影响,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行为也不例外。分析军队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之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攀比心理。是主体在比较的基础上,对现实中“不公平”的一种反抗性的心理反应。强烈的攀比使主体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倾斜,致使主体自身的“免疫力”降低,而客观上又有违纪的直接诱因,从而导致主体出现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其攀比主要是比收入、比待遇、比社会地位、比工作环境、比生活方式、比成长进步等,与社会上高收入群体比、与其他行业人员比、与亲属同学战友比、与西方国家军人比等等。这种攀比心理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移,认为自己吃了亏,产生一种“不公平感”,然后就更多地比物质而不比精神、比待遇而不比奉献,进而在行动上不能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办事,不能保持清廉操守,导致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发生。(二)从众心理。是主体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或他人的影响,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通俗说就是“随大流”。认为别人这样干了,自己这样干也没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看到别人吃穿用住讲求高档、追求时尚,自己也模仿追随;看到社会上炒股、理财热,就摩拳擦掌投身其中;看到别人收受礼品特产、搞微腐败,自己也就坦然接受;看到别人迎来送往、请吃吃请有利可图,自己也就有意为之。更有甚者,不辨善恶美丑,完全跟着感觉走、照着他人做。这种从众心理导致主体缺乏主见和理性思考,看现象多、看本质少,在思想上容易放松自我要求,进而在行动上走入歧途。(三)人情心理。是主体受感情、人情因素的支配,认为亲朋好友、熟人等有求于己或者自己接受过别人的好处,如果不替人办事在人情上过不去的一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庸俗的市侩心理。有的认为逢年过节收点礼是正常的人情交往,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婚丧嫁娶办宴席收礼金是传统的风俗习惯,是理所应当的事;有的认为同学同事、朋友战友之间有事相求,拒人于外心理上过意不去;等等。忽视了正常的人情往来与以权谋私、权情交易的差别,在工作中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难以正确处理把握人情与原则的关系,从而忘记了工作要求,触碰了法规纪律,甚至导致人情网泛滥、不正之风滋生。(四)投机心理。也称作侥幸心理,类似于“浑水摸鱼”,比喻的就是趁混乱的时候捞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行为就是投机行为,作用于这种行为的心理就是投机心理。如虚报冒领经费、违规占用甚至侵占单位财物、利用调整改革之机徇私枉法等行为,往往是利用“灯下黑”,钻制度的空子和监管的漏洞,认为自己做的隐蔽、无人发现、不会出事,却忘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党员干部放松思想要求,进而在行为上更加放纵。一旦养成习惯,就会造成信念缺失和自控力减弱,当发现有空可钻、有机可乘时,就会在个人利益和制度规定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而失去理智,引发严重的违纪甚至违法问题。(五)权期心理。一些党员干部秉持着错误的利己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力是有期限的,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一朝权在手,便把私利谋”,这是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消极负面的心理活动。有的在岗位任职期间,紧紧抓住和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认为不在这个岗位上就没有这样谋私利的机会了,进而以权谋私;有的能够一直保持廉洁自律,但在面临退休、转业的时候,难以正确认识“权力落差”,便抓紧时间捞一把,最终“晚节不保”。这种权期心理是一些党员干部违反廉洁纪律的一个主导心理,久而久之便导致权力观扭曲,忘却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进而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滑向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