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贺的生平资料李贺的生平资料千年过去,由于历史古今的垂青,李贺的诗魂依然焕发着熠熠的光彩。下面是李贺的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李贺的生平资料李贺(790~816),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李贺的介绍赏析他的灵魂是孤独的。他以王孙后裔的傲然,招摇着宛若迎风而立的瘦竹一样的风骨,吟唱着来自心灵和骨髓中榨出的诗句。由于性格使然和灵魂被诗歌的占据,使他的生活很少处于繁闹的人群中,而是比较多的处于空灵寂静的山野、孤独的思想、诡异的幽灵和精警绮丽的语言之中,以孤独为伴,冥思苦想,驰骋想象,进行心灵的感悟和追寻。他把失意的情绪汇入到浓郁的情感之中,用希望沥胆,用悲观泣血,用挣扎求变,用绝望鸣唱,以死亡终结。他的心中,在少年的时候就飞翔着一只理想的冥鸿,有道是“少年心事当拿云”,那冥鸿搏击长空,吞云吐雾,搧动着梦想的翅膀,渴望迎来绚烂的红日。为了那一天,他发奋苦读,奔腾着胸中的热血,吮吸着知识的琼浆,吟哦着豪迈,积蓄着瘦弱躯体中的能量。他热爱诗歌,在昌谷土壤的滋养、昌水的滋润和青竹桑麻枝条的.映衬下,使心灵开启了诗情的门扉,涌动出智慧的歌篇,用精警奇峭的诗句,博得了生命的辉煌,用诗歌的花朵,盛开了人生的一片绚烂。使当时昌谷的人们能经常看见他骑乘着一匹瘦弱的駏驉,身后跟着一个憨厚忠实的巴童,走在去野外采诗的乡间小路上。奋进的人生使他把宏志填满胸腔,把情感溶进家乡的山川,把才智化为诗篇。他的诗歌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以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以造语精警奇隽、凝练峭拔,以意境诡异华丽和常用一些险韵奇字为特色,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用老、死、衰、颓、寒、冷、泣、泪、愁这些字眼里含蕴的凄然之情,用愁红、幽红、衰红、老红、冷红、寒绿、静绿、土中碧这些浓烈的冷艳之色,用摧、唤、吼、哭这些字眼里含蕴的愤激之思,用带有鬼、幽、坟这些字眼里含蕴的阴然之气,用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明霞秀月、清丽璀璨的气峻之调,奇崛地反映了一个诗人刻苦追求的远大抱负,同情低层人民,反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藩镇割据黑暗现实的所思所想和遭遇挫折后悲苦的情感律动。而因此在当时的中唐别树一帜。他的诗歌笔带传神、入木三分、魅力无穷,读后令人幽怨凄婉、灵魂悸痛、荡魂摄魄、不能自已。由此,得到了当时大文豪韩愈和著名文人皇甫湜的青睐、知遇而声华籍甚。他的人生是失意的。当他的人生豪迈地跨过府试的门槛,即将实现进士中第愿望辉煌的那一刻,因避父名讳,惨遭遇毁,理想轰然倒塌,像一颗明星即将闪耀并运行在天空的时候,倏尔陨落。这种反差来得太突然,使诗人猝不及防,没有一个渐变适应的过程,于是便把诗人一下子击倒了。这种挫折对诗人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刻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