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剑川木雕的传承精神与技艺复兴木匠做活沿袭着许多的禁忌,归纳起来除了尊重祖师外,还有要保护工具,做活要有秩序,以下是一篇关于剑川木雕的传承精神与技艺复兴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在云南大理,除了全国闻名遐迩的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外,还有剑川的木雕艺人,滇西民谣有云: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几百年来,心口相传的技艺,随着他们走南闯北,遍布各地,在故宫的修复、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中就有他们技艺的展现,而文化部授予剑川为木雕艺术之乡更是推动了当地的木雕产业发展。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到底应该通过不断模仿让其复原并保持本来的面貌还是应该结合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需要去发展?威廉莫里斯的文章中有提到:如果我们不直接研究古代的作品并不去理解它,我们将会受到周围那些虚弱无力的作品的影响,只能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抄袭那些看起来好一点的作品,这种方式绝对不可能创作出充满智慧的作品,让我们灵活地研究它、学习它并受其启发,这并不是让我们模仿他、重复它,如果不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艺术,那不如什么都不要。这就是说要关注艺术的渊源,并从中受到启发,才能升华艺术的新形式,剑川木雕艺术也不例外。下面笔者从剑川木雕的形成渊源入手,谈谈其传承精神与技艺的复兴。一、剑川木雕的形成渊源大理州剑川县位于当时南诏政权的管辖范围,现居住着92%以上的白族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剑川木雕注定有着独特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内涵。1.天时南诏统治者效仿唐王朝,兴修宫殿、城楼、庙宇,遂使木工成为地区性的重要职业。2.地利大理——剑川段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段,隶属中甸——下关地震构造带,除此以外,山地地形和高原气候又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任剑川州牧的张泓在《滇南新语》一书中就曾提到:盖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因此从事农作物生产也就无法作为古代剑川人民的生活重心。《滇南新语》中又说:近则仲夏孟冬栽获两归,远则以收货为期必一返,获毕仍往,可见当时的剑川男丁农闲时期掖艺出门,促使了剑川手工业发展。3.人和纵观剑川历史上的文化大融合历程,从东汉时期被迫服役的剑川人带上新的技艺回到家乡,到南诏国东征西讨俘虏的奴隶将中原地区建筑雕饰等先进技艺引入,再到到明清时期的剑川工匠应召入京建设宫殿与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共事。不同时期的剑川木雕艺人以不同的形态吸收外来文化,为木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二、剑川木雕的传承精神农耕时期,剑川木雕技艺的传承一直靠口传心授,且传男不传女。这个学艺的过程充满着神秘的礼节和规矩,即对学徒进行做人做事规矩的引导,融合着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精神。1.尊师重教说到师父一词的来源不得不提到《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尊师重教,有云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虽然地处西南蛮夷之地,但负责剑川木雕技艺传授的师父同样得到了弟子的敬重。在弟子的品行得到师父的认可后,弟子由父亲领着行拜师礼,先需要送上四色礼(烟、酒、糖、茶),后行跪拜礼,之后在鲁班祖师爷的神位前跪誓。王锡圭老先生在回忆起他当年拜师的情形中有详细的形容院子两边的厢房过道上堆着几大堆木雕饰件。正厅台阶上放了一个装米的斗升,里面装满大米,内中插一把曲尺,放了一个墨斗,还放了一面镜子,装米大斗的中心还置放了一张大红贴纸,中间一行书‘鲁国名贤公输子鲁班大师之位’,帖左下首书‘墨斗星君’,帖右下首书‘曲尺童子’,斗前竖立一把红香。如此神秘的布置、繁缛的礼节,虽然有封建思想的残留,但不能不说这种方式表达了弟子对师祖开辟这个行业的感激,成功引导了弟子对师父、师祖产生敬畏,培养了弟子的感恩意识。2.规范德行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剑川木雕学徒也有做学徒的规矩。师父会规定徒弟入行后牢记:尊敬师长,投师三年,谢师一年,做学徒的三年不发工钱,出师后不及薪酬再给师父帮工一年。出师后牢记:不忘师门,不得与师父比手艺,争活计,议论师父的不是。在剑川木雕艺人看来,议论师父是非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剑川木雕艺人通过立规矩的方式教育弟子处事要恭敬、谦卑,在尊长面前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能。无独有偶,在《弟子规》中有训:对尊长,勿见能。此外,木匠做活沿袭着许多的禁忌,归纳起来除了尊重祖师外,还有要保护工具,做活要有秩序。比如祭祀鲁班祖师时,狗肉、泥鳅、黄鳝禁食;墨斗禁倒入茶水;五尺杆、曲尺禁随地乱扔,更不能从上面跨越;凡做大件木活、小件雕品,木材禁杂乱的丢在一边,直料的摆放讲究头朝上,横料的摆放讲究头朝右。禁忌虽然神秘,但在笔者看来,这是提示弟子做人要有恭敬的态度。《弟子规》中又训: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