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oc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摘要:霜霉病是黄瓜的毁灭性病害,各地棚室普遍发生,病株一般减产15%—25%,严重的减产40%以上。霜霉病还危害冬瓜、苦瓜、西葫芦、南瓜、丝瓜、西瓜以及其他葫芦科作物。关键词:症状;病原物;发病规律;防治方法1、症状霜霉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叶片的背面初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成为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灰黑色、紫黑色的霉层(病原菌的包囊梗和孢子囊)。叶片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灰黑色至黄褐色多角形坏死斑。发病严重时,多个小病斑汇合成为不规则大型斑块,致使叶片干枯、卷缩。病叶由植株下部向上部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抗病品种叶片上产生较小的褐色枯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上不生霉状物,或仅生稀疏的霉状物。厚皮黄瓜病叶上多形成近圆形淡褐色斑点,直径5—8mm,后期病斑背面也很少出现灰黑色的霉层。在高温季节病斑较小,多表现为水浸状褐色小点,易误认为细菌性角斑病。2、病原物为古巴假霜霉,是一种病源卵菌。病原菌孢子囊产生适温150C—200C,大气湿度低于60%不产生,高于83%大量产生。孢子囊萌发适温210C—240C。孢子囊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生出芽管而侵入寄主,孢子囊的萌发与侵入,都需要叶面保持水滴或水膜3小时以上。叶面干燥则孢子囊不能萌发,经2—3天死亡。霜霉病菌为活性寄生菌,仅能在生活植株上寄生,有致病性分化现象。我国瓜类霜霉病菌菌株间有致病性强弱差异,但尚未确定明确的生理小种。3、发病规律霜霉病菌周年在各种寄主间辗转危害,秋季露地发病植株提供菌源,侵染棚室瓜类作物,春季棚室菌源侵染露地瓜类作物。在当地没有冬季发病寄主的地方,春夏季发病的菌源是随着气流来自外地的孢子囊。最初发病的中心病株,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随气流、雨滴飞溅或农事操作反三传播,侵染附近植株,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发生多次在侵染。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适于霜霉病的发生。霜霉病发生的起始温度为150℃—160℃,适宜的温度为200℃—240℃,高于300C或低于150℃,发病受抑制。病原菌孢子囊萌发和侵入均需要叶面有水膜存在,高湿多露是霜霉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很快,1—2周内就可以使瓜秧枯黄。北方露地黄瓜霜霉病多在7—8月份盛发,棚室黄瓜一般在5—6月份盛发。10月上旬育苗的一大茬黄瓜,多在12月下旬开始发病,1月下旬病情激增,2月下旬至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正直产瓜盛期。在长江下游一带,露地栽培的黄瓜在4月份发病。降水偏早,雨量偏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密度较高,大肥大水,管理粗放的田块易于流行。棚室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度调节不好,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时间长,都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行间铺麦草或地膜,实行滴灌的,棚室湿度较低,发病较轻。秋季育苗早,接受露地病株菌量多,发病重,有的甚至在苗期就严重发病而毁苗。4、防治方法4.1种植抗病品种适于棚室栽培的免疫或高抗品种较少,多数抗病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4.2栽培防治育苗温室与生产棚室分开,秋季适期晚播,错开露地发病时期,搞好苗床防治,防止带病入棚。大棚尽量选用无滴膜,透光性能好的品种,不结露。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暗灌,或行间铺撒干草。遇到连阴雨天气或发生霜霉病后,需要控制浇水。需要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早期摘除病叶。生长中后期,长势减弱,可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者喷施尿素、白糖和水(0.5:1:100)的混合液,补施二氧化碳气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根据当地当茬实际情况,实施变温管理,调控棚室温湿度,减少叶面结露,创造适宜瓜类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例如,有的地方早早晨拉开草苫后,放顶风、腰风,排湿0.5—1小时,降低棚内湿度,然后紧闭风口,上午升温到280℃—320℃,中午和午后再度通风,使温度下降到200℃—250℃,相对湿度降到60%—70%。前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80℃—200℃,后半夜在120C—150℃。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后闭棚,使温度上升至350℃—400℃,1小时候缓慢通风。有的地方霜霉病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实行高温闷棚,杀死病原菌。湿度高于300C,病原菌能力削弱,高于420℃致死,该法在晴天上午关闭棚室门窗和通风口,使棚室内的温度上升到450℃,保持2小时,然后通风,通风量由小到大,不可过急,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闷棚前一天或当天早上喷药,浇水,以增加棚内湿度,确保安全。闷棚时要观测气温,事先将温度计挂在棚内上中、下三个部位,闷棚时每10—15分钟观测一次,以植株生长点高度的温度为准。高温闷棚不当可能灼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