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邻家****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泸县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docx

泸县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泸县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泸县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县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找准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在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战略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上半年,我局领导带领相关股室人员对全县各镇、相关科技型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经过汇总分析,形成以下报告。一、我县科技工作现状(一)注重引导,科技工作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机构和人员不断充实。泸县科技局有在职职工11人,有内设机构3个,下属事业单位1个。泸县知识产权局局长(人员已到位)高配为副科级。全县19个镇均设臵了科技办,配备了兼职科技干事。二是政策更加宽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发展,重视人才培养,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在全市各区县中,我县的科技进步奖励标准最高。我县率先在全市制定了《关于建设泸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孵化基地的意见》文件,每年建立并兑现了科技人才孵化奖励专项资金。三是项目经费增长较快。其中,2017年安排的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费和县级技术创新基金分别仅43万元、50万元,到了2012年,两项分别安排85万元、60万元。从2012年起,县财政还设立了县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四是科技信息网站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规范。(二)注重培育,全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培育创新细胞。全县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泸州国家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2家,泸州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5家,“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骨干企业”2家。建立研究生工作站1个、教授工作站6个、技术1中心3个,专家大院9个。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40余个,涵盖了我县多个行业和部门。三是实施专利战略。“十二五”以来共完成专利申请量260件(其中企业申请量72件)。发明专利69件,获得专利授权量160件。四是重视科技进步奖励。“十二五”以来我县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励2项(2012年度市级科技进步奖项目还未评审)。(三)注重效益,支撑全县发展作用更加明显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一是企业负责人或企业技术负责人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多数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有较丰富的经济、技术管理经验,思想前瞻性强,注重科技人才培养,有一定规模和结构比例的人才队伍。重视并积极申报专利,能准确地剖析自己企业产品技术的优缺点,看得准市场行情,善于把握本行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如水源液压能及时捕捉泸县工业园区内将建10万口窖池的商业信息,便准备及时研发具有较大市场的新产品——酿酒机械。二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条件不断完善。科瑞德、乾通药业都有自己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建有实验室。水源液压正准备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三是企业更加注重生产技术改造,在依靠科技来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多数企业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在处理工业三废上实现了良性循环再利用的生产模式。迪邦化工通过收购泸天化等企业的废液作为原料来再生产乙式丁二醇等化工产品,不仅废品的回收再利用率高,还解决了环保问题;锦云堂的制药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科瑞德的部分制药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开士乐生产的车轿产品在技术上属国内先进,已获得8项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正逐步取代进口的德国产品;正泰生物能做到每三年研制生产出一批新兽药来满足市场需求。四是企业有相对固定的营销渠道和市场,有的通过外贸渠道把产品销往国2外乃至欧洲,企业效益在不断增长,对周边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大。今年1-9月,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6亿元,增加值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57%、32.5%。其中科瑞德制药公司实现产值8500万元,增加值3400万元,税收1600万元。2.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强(1)大力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一是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川南核心区建设项目。项目区全部选用中稻再生稻两季兼顾,再生力突出的高产优质良种Ⅱ优航1号、Ⅱ优1313、川农优498为主,核心攻关区引进高产优质的常规和杂交粳稻品种。确保了良种统供率达到100%。采用“三角型”栽培为核心的栽培技术,集成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区主推了旱育保姆培育旱秧、超高产三角形强化栽培、小中苗壮秧早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免耕化学除草等关键技术。项目实施取得良好效益。超高产攻关田每亩增产264.9公斤,核心示范片每亩增产181.5公斤,示范片每亩增产43.7公斤。项目区共计增加稻谷产量562.79万公斤,新增产值1463.25万元,带动全县56.9万亩中稻亩增产40公斤以上,总增产2276万公斤,增加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