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观后感作文中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观后感作文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题记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对他们施加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或一、两个教育活动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长期不懈地抓住这个德育工作重点,坚持从点滴做起,把修订后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各项要求渗透到全部教育活动中去,持之以恒,使各项要求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一、正确认识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是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将影响人一生的成长,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所以,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行为习惯教育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从小处说,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从大处说,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华民族才会拥有德才双馨的建设者,才能把祖国建设成自主创新型国家。二、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为了弄清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了那些因素的影响,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3-6年级学生12个班级,共计532名学生(其中男生271名占50.7%,女生261名占49.3%)进行了一次书面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个体行为主要受到了以下四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个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指小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持的评价标准和尺度。问卷14题:“你对父母、长辈的关心,看法是……”,有8.3%共44名学生选择了“理所当然,”有3.8%共20名学生选择了“心里觉得烦,不理不睬”。从根源深处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才把父母、长辈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不存感激之意,甚至当成是一种烦心的事,更没想到应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予以报答。问卷19题,问及“班上有个别同学不遵守班规、校规,与老师公开作对时,你的看法是……”,有6.6%的学生共35名,认为他们“勇敢”,敢于同老师作对,有4.1%的学生共22名,为他们鼓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知道什么是正气,什么是歪风邪气,才出现了6.6%的学生认为这种公然与老师作对的行为是“英雄”行为,有4.1%的学生对班级班风建设持赞成歪风邪气的态度。2、个体需要个体需要指小学生个体行为不满足于现状且要改变现状的一种内驱力。这是个体对某种目标(包括合理与不合理的,现实与不现实的)的渴求或欲望。如问卷8题:“当班上有同学成绩超过你时,你的想法是……”有8.9%共47名学生选择了“不服气、嫉妒他,挖苦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有追求进步的需要,但这种正常的渴求变质为了不健康的心态,产生了嫉妒心理。问卷4题:“你觉得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了吗?如果没有,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赢得。”有6.7%共35名学生选择了“用调皮、上课时故意做出违反纪律的言行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本是一种正常的心态,却演变成了不遵守纪律的内在因素。3、个体行为能力个体行为能力指个体实现教育者期望目标具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鉴别美丑能力等。小学生处在人的成长期,生活经验缺乏,对人和事缺乏应有的判断力,有很多行为不是由于知道不对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理解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鉴别美丑能力的制约造成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合符正确道德规范的。所以,个体行为能力的缺乏是造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4、环境情景环境情景指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风气、传播媒价导向功能,以及家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条件等。问卷7题:“在乘车时遇见老人,你有座位,你的做法是……”有18.6共99名学生选择了“想让,但没有勇气,怕别人笑话”,有10%共24名学生选择了“装没看见,不会让”。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学生想让座,但怕别人笑话,这正说明了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一家之事,社会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社会公民都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一种未成年人学习实践公德的氛围。问卷6题问及“你意外拾得100元钱”时,有6.8%共36名学生选择了“交给父母作为家庭收入”,有10.7%共57名学生选择了“留着自己花”;我们可以看出,有10.7%的学生由于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错误影响而不能正确对待拾到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