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刻舟求剑》优质说课稿《刻舟求剑》优质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2个字,虽文字浅显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2、学情分析:1.四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古文《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2.文言文距学生生活较远,因此他们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学生在感悟寓言道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一)话说寓言导入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请了解这则寓言的同学讲一讲)5、播放动画影片,直观感受。设计意图:这样导入,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寓言古诗及相关成语的回忆,把他们带到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孩子们观看影片、讲一讲这个寓言。从整体上了解这则寓言,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二)初读寓言,感知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同学们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是否读准字音)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shèzhuìjùqìhuò涉坠遽契惑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会本课中六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教师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中通过对生字的学习来扫清阅读障碍,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达到掌握的程度。教师利用形象记字法来突破难字记忆例:涉在水中步行要过河遽老虎吃猪,猪要赶快跑。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古汉语积累。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教师逐句领读。学生跟读。比较: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时有什么不同?(朗读指导:读楚人剑掉下去后回答时的语言和动作要稍慢,可以体现出楚人剑掉下去的不慌不忙。)6、学生齐读,注意停顿和断句。(“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设计意图:学生很少接触此类全文言文课文,所以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的朗读奠定阶梯、有章可循。教师的领读,指导两个长句子的朗读“其剑|自舟中|坠于水”